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谁说孔孟之道耽误事 

2018-03-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辣笔小新
□ 魏 新
  看到不少人说“孔孟之道”耽误了山东的发展,“儒家思想”毁了山东时,我着实哭笑不得。这么说的人,对“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一定有着深深的误解。他们觉得“孔孟之道”充斥着“保守刻板”“愚忠愚孝”,属于“统治者的工具”,儒家思想还成了让现代人反感的《弟子规》和《二十四孝》的源头。并且,打着儒家思想坑蒙拐骗的人也多,有穿着唐装带着珠子的“油腻男”,也有到处灌心灵鸡汤的“煽情女”,还有更加让人气愤的“女德班”……但是,这些真的和儒家思想有关系吗?和孔子孟子有关系吗?
  毛关系也没有。
  或者,顶多有个毛关系,这个毛原本只是鸡毛,被后人当成了令箭,结果搞得一地鸡毛。
  我和鲍鹏山先生录过一个《被误解的孔子》系列,鲍教授对孔子有深刻的见解。比如常被人诟病的“忠君”,和孔子所提出的“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论语》中涉及“忠”的,共有十六则,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朋友或一般人际交往之间的诚信和尽责;一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于职守。
  这恰恰是当今我们需要做好,但没能做好的。网友对山东落后的感受也最多集中在这方面,如此看来,山东不光没受孔孟之道影响,相反,很多人早就把圣人的教诲当成了耳边风。
  最被人怀疑是“忠君”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指以忠事君,以忠于职守的行为和态度来侍奉国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也是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并且,孔子这句话也是对当时声色犬马、胡作非为的齐景公说的,是对国君的告诫,不是无条件的臣服。
  在这方面,孟子就更直接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可是他说给齐宣王的:“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孟子这话够狠,隔了两千多年,仍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咬牙切齿。
  这才是孔孟之道,才是儒家思想。
  包括后来被无限夸大的“愚孝”,圣贤们如果知道,一定是强烈反对的。孔子在弟子曾子被父亲用大棒打晕而不跑的时候,就告诉曾子这样是不对的,反而属于不孝。如果他老人家知道后来的《二十四孝》中有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尝粪忧心等,真能气得骂街了。
  至于官本位思想,更是如何也赖不到孔孟身上。众所周知,孔子在二十多岁就已经做官了。当时季氏在鲁国执政,孔子相当于在鲁国的政务院至少做了两任官:委吏和乘田,而且做得不错,一做十年,要政绩有政绩,要资历有资历,要人缘有人缘,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志于学”的他突然辞职,租几间民房,招几个学生,做私立学校的校长兼老师了。一直到五十岁,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就安心地在他的学校里,任从时光流逝,青春不再,暮年到来。
  他怎么会影响到今天人们的“官本位”思想呢?
  再后来,鲁国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动荡,孔子出山收拾残局和人心,四年时间,从乡长做起,一直做到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最后,甚至被季桓子任命为他的助手,相当于政务院副总理,就在官运如此亨通之时,孔子又离开鲁国,以五十五岁的高龄周游列国去了。
  好友郑连根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时曾有感叹:“孔子辞职时薪水极高,孟子从齐国辞去上卿时薪水更高,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当权者想拉拢都拉拢不来,和今天挖空心思升官发财的人怎么可能是一路人呢?”
  有人说,山东籍的大学生除了忙着考研,就是考公务员,这是受了“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这恰恰又曲解了原意,以为他老人家是说“学习好了就去当官”。事实上这里的“优”指的是“有余力”,而“仕”也并非指做官,而是对所学的“实践”,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产生了这么荒唐的理解。
  圣贤们是可敬又可爱的,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今天要复兴的传统文化,是去传承祖先留下的思维智慧,去学习圣贤们追求真理的精神。
  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优秀的,有些所谓的“传统”没了就没了。没有了太监这个行当,“小刀刘”的手艺自然没有必要传承,类似“裹小脚”这样的陋习也没有必要当作“非遗”去保护了。恰恰是这样的内容泛滥,让人误解了传统文化,误读了儒家思想,误会了孔孟之道。
  我们总是太容易轻信表面,也太容易自我否定根本。每遇上危机时,就愿意从老辈上去找原因,这恰恰也是对现状的不敢正视。自己干不好,事不顺,就怀疑祖坟的位置出了问题;集体遇到困难,就认定是传统文化的毛病,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
  换一个角度,希腊的经济崩盘了,今天的希腊人如果都跳出来去责备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岂不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