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发课本

2017-09-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坊间纪事
    □ 韩浩月
  开学了,女儿似乎并不太愿意马上结束放松舒适的暑假生活,我劝她说,学校里多好啊!她反问,哪里好了?愣了一下,我跟她说,上学第一天发课本,一摞摞崭新的课本发下来,可以装满整整一个书包,这还不够好吗?
  说完这句话,我自己就先高兴起来。小时候,每每假期结束,能让人对学校产生一点盼望的就是发课本了,开学那天背着空书包去,然后背着一个沉甸甸的书包回家,心里带着莫名的喜悦。
  发课本之前,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讲着话,迫不及待交流着两个月没见各自经历的见闻,谁去河里游泳差点淹死了,谁和父母坐火车去很远的地方走亲戚了……我不参与这样的社交活动,一个人略带焦虑地不停往教室门外望,班主任怎么还不来?
  通常这个时候,班主任是在教务处忙碌着的,他们要先领回各自班级的课本。往往在同学们盼望着盼望着的时候,班主任就会出现在门前,只见他用脚踢开门,先斜着身体进来一只肩膀,然后是整个背部进来,转过身的时候,就能看见他怀里抱着一摞高高的新书啦。
  这时候每个学生都瞬间安静下来,等待班主任简单讲完几句话开始发书。书是竖着一排排发下来的,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率先拿到书的同学会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即将拿到书的同学则会伸长了脖子等待,坐在后面的同学可就苦了,因为这意味着要到最后一刻才能拿到书。
  我就是坐在后面的同学之一。除了要承受等待的煎熬之外,还要冒着无书可领的风险。真的有一次,发到最后,老师发现书缺了几本,于是便跟后面没领到书的同学说,那谁,你先凑合和同桌用一本吧,等新书补充到了就给你……虽然那本迟到的新书终归会拿在手上,但在缺书的那些天里,心里总是会有些失落。
  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各科作业本……书是分门别类发的,有时候班主任会跑好几趟,有时候则会点名,那谁,那谁和谁,走,跟我教务处搬书去。被点到名的同学很兴奋,挺直腰板骄傲地跟班主任去了,回来后,顺便还能得到发书的权力,那是多么美妙的一刻,我一直幻想着有一天也能为同学们发一次书,可惜一直没得到这个机会。
  发书的过程是短暂的,这意味着幸福的时刻也是短暂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想要尽量拉长这个时刻,大家兴奋地窃窃私语,虽然每个人手里领到的书都一样,但还忍不住想要互相交换欣赏一下。有的同学事先把书皮带来了,就急不可耐地给书穿上“新衣裳”。那时候书皮也是一件“奢侈品”,许多同学是没有零花钱买书皮的,要把书背回家,等家长找出此前就攒好了的报纸,挑出较新的几张,稍微裁剪一下当书皮。
  我从来没有用过华丽的塑料书皮,用的一直都是报纸改装的书皮。被报纸包裹的新书太美了,方方正正、整整齐齐,书摞在一起差不多一尺高,远看近看都赏心悦目,像件艺术品,散发着特别的气质。可惜的是,报纸做的书皮不禁用,差不多一周或半个月就烂了,刚好对新书的新鲜感也过了,于是便一把扯掉扔了。
  随着书皮的被抛弃,对新书的热爱也在散去。书里的内容让人头疼,上课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打盹,无聊了就想要卷书页玩,每本书的右下角都被手指搓得卷了起来,分外难看,甚至有些书页不知为何会散落下来。当发现这个状况,老师就要发脾气了,你难道吃书吗?我就经常遭到老师这样的责问。
  总是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同学的书会保管得那么好,一个学期快结束了,那些书有的还跟新的一样。而男同学们的书则多数惨不忍睹。毕业的时候,最先把书撕掉、扔掉、烧掉的也是男同学,估计那些书也失去了重复利用的价值。
  直到现在,养成了一个癖好,特别难以接受一本书卷角、封面污损、或者缺页少页,可能是以前对书太不友好了,现在只有加倍珍惜,才能遮掩心里的愧疚感。
  为什么过去时代孩子们那么喜欢新书?可能是那时候太匮乏了,孩子们一年到头,除了春节能领到几毛压岁钱外,新书是唯一能收到的礼物。是的,我们是把新书当礼物来看待的。回想一下,班主任发书的过程,充满了某种仪式感,多么像是发礼物。这种特殊的“礼物”,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童年的精神空洞,让孩子们感觉到了难得的快乐。
  记得有一年秋季,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二叔从东北打工回来,给我带来了礼物,是一件皮夹克,不知道那件皮夹克是真皮的还是人造革的,反正穿在身上后,感觉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我穿着它去看露天电影,仿佛自己是整个村子唯一的王子。比起新书,那件皮夹克带来的快乐,更加耀眼。
  现在的孩子们,永远不缺礼物,不知道他们在领新书时会是什么心情。很希望他们在等待老师推开教室门的时候,眼神能够闪闪发光,能够知道,比起父母亲戚逢年过节送的五花八门的物品,课本才是真正应该满怀喜悦接纳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