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天幸”与人事

2017-09-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傅绍万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文治武功都非常突出。文治,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意识形态;武功,他在位期间,开疆拓土,疆域比秦代扩大了一倍。
  武功卓著,必然将星如云。武帝时代有两员武将青史留名,一是李广,一是卫青。他们常常被后人提及,而且涉及关于人的命运的思考。王维的《老将行》写的就是李广,他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意思是卫青每战必胜,拜将封侯,是老天的眷顾,是命好。李广,一生七十余战,千古名将,最后也没能够封侯,是命运太糟糕。这样的评价,使命好命坏成了人的决定性因素,一锤定音。
  一生顺利的人讲命,会是很幸福的事,但对于挫折多的人,讲命,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心境了。卫青、李广的人生际遇,是不是天的眷顾呢?
  卫青这个人,本来命运很糟。他是父亲和平阳公主的婢女的私生子,爹不疼,娘不爱,兄弟姐妹嫌弃,小时候是个“放牛娃”,长大后,在平阳公主府邸当了骑兵侍从。之后,姐姐卫子夫得到汉武帝宠幸,他才慢慢得到重视。他其实是凭借自己的一身武功、大智大慧,打了一个个胜仗;靠博大的心胸、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权力的旋涡里,达到权力的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李广个人能力极强。王昌龄的《出塞》流传千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个飞将军,说的就是李广。李广出身将门,勇力过人,箭可穿石,每发必中。《水浒传》中的花荣,绰号就是“小李广”,可见李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李广每战必拼死力,令敌人胆寒。他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人号之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带兵,颇见古代大将之风:“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进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这样的名将不能封侯,不怨天命又怨谁呢?
  其实,两个人的命运截然不同,有客观原因,但还是个人因素居多。
  客观原因,是两人经历的时代差异。李广从军,经历文帝、景帝、武帝三代。文帝、景帝,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是守势。和平年代,将军的作用有限,所以,文帝就对李广感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如果说天,就是这个大时代背景。卫青走上历史舞台,刚好是武帝时代,转为战略进攻。
  个人因素,一是政治意识。李广政治头脑差。景帝时代,平息七国之乱,李广战功赫赫,但是,他却接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刘武是什么人?是窥视皇帝宝座的野心家。国家的将军,接受一个藩王的将军印,应当说糊涂到极点。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像李广这样的名将,缺乏政治头脑,就不是国家之福。再看卫青。他的手下劝他说,你的功绩如此卓著,但你的名气却不够大,是你不养门客。卫青说,选拔贤能,那是皇帝的事情。皇帝对培植私人势力恨得咬牙切齿,怎能不把握住、把握好呢?
  二是大局意识,李广表现得很差。李广打的最后一仗,总指挥是卫青。他按照皇帝的要求,没让李广做先锋官,李广牢骚满腹,不辞而别。而卫青呢,他和霍去病一起出征,皇帝对他的调遣一变再变,似乎对霍去病有明显的偏袒,但他毫无怨言,圆满完成任务。
  三是看战场上的表现,两人的智慧高下立判。汉武帝对匈奴开战,首战派出四路大军,四位将领带领的人数相当。李广遇到强敌,当了俘虏,侥幸逃脱。而卫青直捣匈奴的龙廷,使敌人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这是不是侥幸、天幸?实际上,有勇有谋的将领,总是根据自己的实力,根据当时的形势,确定战役的方案,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寻求战争的胜利。对匈奴第一仗,胜败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战役本身。卫青清楚这一点,出敌不意、攻敌无备,这胜仗也就顺理成章,他得到重用也就理所当然了。而李广,每次出征,要么遇到的是敌人主力,死打硬拼,损失惨重,要么就扑空,无功而返,这难道不是指挥员的智慧在起作用吗?
  李广还有个弱点,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比较严重。为了保持个人神射手的英名,遇到敌人,没有把握不放箭,常常使敌人靠得太近,而使部队陷于被动。个人能力很强,表现欲望也很强的人,往往人际关系不好,帮着说好话的人不多。而卫青,打胜仗回来,皇帝对他和他的儿子全部封赏,他却极力推辞,为自己的部下请功,卫青的人缘自然不会太差了。对于两人的人缘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的猜测大致也不会差得太远。
  看来,对一个千年铁案,该翻还得翻。对天命,要认,但不可太认。人在顺利的时候,要经常想到天道酬勤的古训;人在屡遭挫折的时候,要认真反思自身的缺失;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尽心尽力地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