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从一个签名开始

2017-08-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他山之石
    □ 刘章建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给我看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作家路遥给他的签字,似乎惜墨如金,只有六个字:“读书、思考、创造”。那时候,朋友尚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由于在杂志上发表了一首诗歌被邀请参加了一次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座谈会,与坐在最边上的那个人——路遥,有了一次见面的机缘。
  这六个平平淡淡的字,由大作家路遥写出来,自然充满了神奇的遐想和无穷的力量。相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鞭策和激励的词汇以及由此产生的灵感也罢、激情也罢、冲动也罢,都远远比不了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的无穷魅力和丰富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一代著名作家面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黄毛丫头求签名,却能如此准确、直接地用这六个字去激励一个文学路上蹒跚学步的后生,实在令人敬佩。而且,能如此准确无误地为文学新人把脉,应该说,路遥一定是在签名的同时,想到了他自己曾经写作路上的苦焦,才把最真诚、最简约、最直接的思想留在纸上,送给学生。
  我们这些处在写作边缘的业余写作者,由于长期得不到文学理论的辅佐,得不到文学名家的指点,也缺乏正确的文学导向的引导,就只能是默默坚守在自己的一小片空间里,也许谨言慎语地指手画脚,也许自大狂妄地指点江山,也许和颜悦色地诉说衷肠,也许愤世嫉俗地剑走偏锋……总是走很多弯路、夜路,还不得要领。路遥的六个字,对我来说,就是写作路上的航灯,是一个永远竖在我心里的标杆——写作怎么办?
  读书,是关键。很多作家都推崇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就连我身边的一些知名汉中作家,丁小村、叶平们,也是每提创作先言读书的。可是,读书也很难,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的氛围和气场,显然是不够的。于是,自己也就堕落地随波逐流,蒙染了很多伪作家的坏习惯,往往急就章、拿来主义,助长了歪风邪气。一个不读书,一个不懂得吸收和补充文学修养的人,永远是进步不了的。思忖我自己,也确实邯郸学步、固步自封地常常为不读书找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有时候,我也常常想,那些成功的作家,之所以能成功,也必定是潜心贯注、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很多书籍的。何至于像我这般,尚在文学的门槛外面丝丝艾艾、缠夹不清着把不准方向,找不到突破口,苦闷着自己,折磨着自己。
  思考,也是写作者非常必要的功课。小学生写作文,要求“我手写我心”——写真实事件、写真实思想。就算是小说创作,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就连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起写作,也是直陈这一观点的。“思考”的思字,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心”,“田”——代表田野、耕田、博大、广博,是为“过程”;“心”——就是思考的结果,积累的过程,素材的过滤,谋篇的源泉。所以,一个大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背景及其因素,一个打架现场双方的言语刺激、肢体冲撞、周围人拉偏架的姿态与旁观者和事佬的唠唠叨叨,都要仔细琢磨,细心安排,让他们合情合理、妥妥帖帖地顺着地气,并且不显山不露水地出现在作品里面,才是写作需要思考的关键环节。信手拈来,顺手写去,是我写作中常常会犯的毛病,当为摒弃。
  “创造”,相较于重复制造,是推陈出新和不断提升之后的“新产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应该还是一个经济处于低潮的复苏期,“中国制造”一词提出来也仅仅十年时间,物质与精神相对还都不十分丰富的阶段,大师路遥却敏锐地用了“创造”一词来说写作,恐怕他之外,别无他人这么早就洞察到并提出文学发展道路需要“创造”的焦点论断。正是作家路遥不断审视社会,不断创造的精神,才造就了他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的一次次升华。因此,写作不是重复劳动,不是随性而为,更不是信手拈来,要动脑筋、费思量、巧构思,把创作的元素、材料、情节,合理而又不着痕迹地安排布置在文字中间,才是我们需要修炼和修为的重点。
  “读书、思考、创造”,同样成为我写作为文的座右铭,就像路遥老师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这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些话,常常教我时刻把写作的路走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