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读书

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爱情

  • 日期:20110603
  • 作者:赵彬 整理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赵彬 整理
  杨振宁是一个成绩斐然的物理学家,然而人们往往忽略其科学贡献,而过多关注其颇富争议的信息,比如入籍美国,杨、李决裂,晚年恋情等。杨振宁的老友黄昆说他是一个"最正常的天才",“正常”也就意味着杨振宁也是一个普通人。这本传记,不虚构,不煽情,就连杨振宁原本非常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朴实无华。读这本书,就好像和杨振宁咫尺交流。
  在西南联大时的初恋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书期间,有一段时间,有着一分少男青春的烦恼。
  联大二年级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同班的女孩子叫张景昭。张景昭是数学系的学生,她是父亲杨武之的学生,所以也常常到家里来,杨武之和太太都很喜欢这个女学生,有时还留她在家里吃饭。
  张景昭皮肤白皙、和蔼开朗,常常穿红色衣服,所以妹妹杨振玉他们私下叫这个张姐姐“红豆”。在抗战时期一片丹士林衣服中间,张景昭一身红装,是非常引人注意的。那时16岁的杨振宁,自然受到吸引,坠入了少男的初恋。他说他的感情本来好像是一摊很平静的湖水,张景昭来了以后,就起了很大的波浪。
  那个时候杨振宁会打听张景昭上哪些课,然后在她上课的课堂附近徘徊,希望下课的时候可以看到她,跟她谈谈话。有的时候张景昭到杨家来,吃过晚饭以后天黑了,杨振宁会护送她回女生宿舍,可以在路上说说话。这样过了一阵子,杨振宁觉得他宜于专心念书,不应该交女朋友,于是渐渐地就冷淡下来,也就彼此不常常见到了。
  这是一个无疾而终的初恋,在杨振宁的内心留有很深刻的印记。
杨振宁与杜致礼
  1949年秋天,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开始了他在高等研究院的研究生涯。
  圣诞节假期中,他和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学家卢廷格到普林斯顿威瑟斯庞街上一家叫做茶园的中餐厅吃饭,他以前在西南联大附中教过的学生杜致礼正巧跟一位老先生尤桐也在那儿吃饭。杜致礼看见了杨振宁,上来和他打招呼,并且问杨振宁还记不记得她,杨振宁说当然记得。两人见面对彼此印象很好,于是留下了联络的电话。
  杜致礼是蒋介石手下著名军事将领杜聿明的长女,1928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阳历1929年1月21日)在陕西省米脂县北方的榆林出生。1947年,杜致礼进了纽约市北方扬克斯镇一个叫做圣文森特山的女子学院读书,那是一个天主教的学校。  
  杨振宁那个时候已经27岁,所以也在积极考虑交女朋友和结婚的事情。1949年,杨振宁到纽约市去探望他西南联大的老师吴大猷,那时候吴大猷正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吴先生和吴太太看出来杨振宁应该结婚了,曾主动介绍了一位叫张元萝的女孩子给杨振宁。
  张元萝还在念高中。杨振宁认识张元萝以后也来往了一阵子。杨振宁原来在芝加哥念研究所有个女同学利昂娜·马歇尔开玩笑说:“弗兰克(杨振宁)怎么会找一个高中女生做女朋友呢?”
  那时候关心杨振宁婚事的还不只吴大猷一人。也住在纽约的胡适有次十分客气地称赞杨振宁在学术上的表现,并且说在出国前曾经看望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托他关照杨振宁找女朋友的事情。
  杨振宁一直还记得胡适当时十分风趣地说:“你们这一辈比我们能干多了,哪里用得着我来帮忙!”
  那个时候杨振宁除了张元萝之外,还认识一些女性朋友,不过显然他和杜致礼是比较契合的。所以杨振宁说,他碰到杜致礼以后,如果不是头一天,最晚也是第二天,他就打了电话给那个时候也住在普林斯顿的杜致礼,约她出去看电影。
  杨振宁和杜致礼感情日渐成熟,在准备结婚以前也写信告诉了自己的父母亲。后来杨武之曾经给杨振宁一封长信,对于杨振宁的婚事提了一些看法,其中一点是当时杜聿明在中国还是阶下囚,应该考虑有什么影响。另外杜致礼出身将门之家,她的几个弟弟当年在昆明上学骑马当街而过给人的表面印象,也使得杨武之担心双方家世生活的差距。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婚礼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教堂举行,由于双方的家长都无法来参加,典礼中是由在昆明时就和双方熟识的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代表女方家长将杜致礼交给杨振宁。行礼以后,在楼下大厅举行了一个酒会,有七八十个宾客参加。
  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以后,就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公寓去住。那些公寓原来是军营的房子,比较简陋,还得用煤炉取暖。那时候杜致礼的母亲带着弟妹们住在台湾,也很关心他们的境况,于是就托一位去美国的朋友去看看。那位朋友看了以后,给杜太太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你的女儿和一位杨博士结了婚,他们住在一栋活动的草房子里。”杨振宁和杜致礼在那栋“活动的草房子”住了两年,一直住到杜致礼去台湾地区看她的母亲。
杨振宁和翁帆
  2003年年底杨振宁离开生活了58年的美国,搬进清华大学,过起一人生活。虽然白天有一位女士帮忙处理家务,但那是一个全新的经验和感受。2003年底,杨振宁在北京给弟妹家人写了一封信,道出他回到中国的头一次过年,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改变,使他在那个年尾岁末时节,特别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刻感触。 
  2004年年初,杨振宁到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担任博文讲座教授的香港中文大学,他收到一封贺卡,是翁帆由广州寄到美国,再由杨振宁美国的秘书转寄到香港的。
  杨振宁和翁帆的初次见面,其实是在1995年,那年8月在汕头大学举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大会上,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四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会。汕头大学给每位诺贝尔奖得主分派一位接待学生,翁帆正是杨振宁和太太杜致礼的接待人员。几天相处,他们很喜欢翁帆,往后翁帆与他们偶有通信往来,2004年再有联络时,翁帆已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翁帆在贺卡上写了她的电话,杨振宁给翁帆打电话,后来翁帆到香港看杨振宁,两人开始交往。
  杨振宁说翁帆第一次是到香港中文大学来看他,他将自己用计算机软件剪接的过去生活和家庭的电影,放给翁帆看。后来邵逸夫夫人方逸华看了杨振宁送她的一份,方逸华是电影专业人士,她认为杨振宁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这个电影做得极好。 
  2004年11月,杨振宁突然给极少数亲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告知他的订婚消息。这封用英文写的电子邮件内容是:
  这是一封重要的信,向你介绍我的未婚妻,她的名字叫翁帆,她的朋友叫她帆帆。我现在也这样叫她。我们在2004年11月5日订婚。
  ……我发现现在已是一个成熟女人的翁帆,依然保有9年前致礼和我特别欣赏的率真。
  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深信你们看到她都会喜欢她。我也知道,虽然在岁数上已经年老,在精神上我还是保持年轻。我知道这也是为什么翁帆觉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我们当然都清楚地知道,我们有很大的年岁差距。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都能够也将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奉献给我们的结合。我们的亲人都祝福我们。
  杨振宁传出喜讯后,受到媒体紧密追踪,原本还有些担心的杨振宁立即和翁帆办理结婚手续,然后到海南岛度蜜月。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生活上有了伴侣和照料,杨振宁在清华教书,在国内很多地方演讲,偶尔住到香港中文大学,出席邵逸夫奖的颁奖,并且到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访问多次,期间还去过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出席会议,都有太太翁帆做伴。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
  江才健 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