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炮声擒“油龙”

2021-06-10 作者: 贾瑞君 来源: 大众日报
  ■1971年以来,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以下简称胜利物探)累计完成二维地震测线28万多千米,三维地震面积近10万平方千米,为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提供了强劲的物探硬支撑。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陈 俊 孙刚刚

  自5月以来,从东营市区沿南二路一路向东进入莱州湾海域,伴随着隆隆炮声,几百名物探队员在描绘着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油区地下几千米的震动曲线。这些曲线一炮炮叠加,最后勾勒出清晰的地下剖面图,将帮助地质人员锁定油气的藏身之处,为胜利油田和江汉油田增储上产、实现“十四五”开好局提供一体化的物探技术支撑。
  50年来,胜利物探秉承“为祖国找油、为民族争气”的理念,足迹遍布国内近30个省区市,以及沙特、伊朗、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为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提供了强劲的物探硬支撑,也为西部油气大开发、南方气田大发现、海外市场大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神历久弥新
  在野外工作了30个年头,SGC2101队党支部书记孙奎养成一个习惯,只要项目生产,他就睡不着觉。“只有盯在现场,听着电台的响动才睡得踏实。”每当这时,孙奎都会把皮卡车后排座椅放倒,铺上几块木板,搭成“房车”,一人一车24小时在现场,哪里有困难就冲到哪里。
  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传统。
  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喜获工业油流,声势浩大的华北石油会战随即展开。全国各地多支物探队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纷纷集结黄河口,找油找气、兴企报国。
  在85岁的老物探李万仓印象里,广袤的盐碱滩上,物探队员头顶青天,脚踏荒原,住干打垒,喝盐碱水,人拉肩扛,战天斗地,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多打井、快打井。“条件再苦也没人抱怨。大家想的就是夺红旗、立标杆,找到大油田。”回想起油田会战时的情景,李万仓记忆犹新。
  靠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韧劲儿,他们完成了37次大规模地震会战,发现了东辛、孤岛等亿吨级大油田。
  “持之以恒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长远之策,全力把基层锻造成攻坚创效的‘桥头堡’。”胜利物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孙呈德说。
技术赋予底气
  2021年初,胜利物探在中石化率先攻克了无缆全节点勘探技术。这项运用在渤南项目的新技术,相比以往有缆,采集数据由15T提高到60T以上。让SGC2103队队长王福宝感慨的是,新技术的攻关应用,让复杂构造的描述精度成倍提升。他所在的SGC2103队,承担这一施工任务。
  胜利油田地质构造之复杂世界公认,这里囊括了世界2/3以上的油藏类型,被喻为“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推上游油气大突破大发现,必须把技术创新摆在核心地位,打造高精尖特色技术。”胜利物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曹国滨表示。
  早在1966年,胜利物探就提出三维地震采集的设想,并陆续实施了国内第一块模拟三维、滩海三维、多波勘探……随着一个个惯性思维的打破、一次次思想禁区的突破,黄河三角洲上炮声隆隆,油花滚滚。
  围绕保障老油区稳产增产,胜利物探瞄准隐蔽油气藏“布密网捕漏鱼”,与胜利油田携手攻关形成了单点高密度勘探技术,在胜利、江苏等油田先后部署了十几个区块,发现圈闭资源量5.3亿吨。在新疆钱1井项目,他们又在全节点、可控震源宽频高效采集等技术方面,实现攻关和应用。
  如今胜利物探形成了12大核心技术,可控震源高效勘探技术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地震采集工程软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抓住质量生命线
  广利-青南一体化项目涉及1600多平方千米施工区域,物探队员通过信息化监控关键环节,配合“小组自检、班组长全检、分管队长抽检、工序间互检、质控员专检”的“五检制”,准确标定每个采集点。
  这套由胜利物探创建的“互联网+”现场管控系统,精准监控着野外重要环节、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和人员的动态,如今在中石化所有物探项目全面应用。
  他们早在1992年就编写了全国物探行业第一部《质量手册》,率先规范化、程序化开展质量管理。“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哪来的高品质地震资料。”77岁的资深专家郑泽继说。
  他们坚持与油田统一研发、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统一运行、统一总结提升的服务理念,主动融入、源头展开服务保障。围绕高密度勘探环境下的大数据量质控难题,研发了海量地震实时质量监控软件,用智能化代替人工守护质量;针对内陆水域勘探缺口,攻关模块化气枪震源,把滩浅海设备搬到湖泊河道,确保不空一炮、不省一道。
  泰来项目施工时,为了连片系统反映地质构造,他们将原本4米的放样精度主动提高到0.4米以内,实现了工区与周边6个区块无缝连片,被甲方誉为天花板工程。闯沙特高端市场,面对国际最严苛的施工标准,他们形成了比甲方还严格的管理体系,最终走上甲方讲台传授胜利物探特色管理经验。
  ■1971年以来,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以下简称胜利物探)累计完成二维地震测线28万多千米,三维地震面积近10万平方千米,为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提供了强劲的物探硬支撑。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陈 俊 孙刚刚

  自5月以来,从东营市区沿南二路一路向东进入莱州湾海域,伴随着隆隆炮声,几百名物探队员在描绘着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油区地下几千米的震动曲线。这些曲线一炮炮叠加,最后勾勒出清晰的地下剖面图,将帮助地质人员锁定油气的藏身之处,为胜利油田和江汉油田增储上产、实现“十四五”开好局提供一体化的物探技术支撑。
  50年来,胜利物探秉承“为祖国找油、为民族争气”的理念,足迹遍布国内近30个省区市,以及沙特、伊朗、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为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提供了强劲的物探硬支撑,也为西部油气大开发、南方气田大发现、海外市场大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神历久弥新
  在野外工作了30个年头,SGC2101队党支部书记孙奎养成一个习惯,只要项目生产,他就睡不着觉。“只有盯在现场,听着电台的响动才睡得踏实。”每当这时,孙奎都会把皮卡车后排座椅放倒,铺上几块木板,搭成“房车”,一人一车24小时在现场,哪里有困难就冲到哪里。
  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传统。
  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喜获工业油流,声势浩大的华北石油会战随即展开。全国各地多支物探队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纷纷集结黄河口,找油找气、兴企报国。
  在85岁的老物探李万仓印象里,广袤的盐碱滩上,物探队员头顶青天,脚踏荒原,住干打垒,喝盐碱水,人拉肩扛,战天斗地,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多打井、快打井。“条件再苦也没人抱怨。大家想的就是夺红旗、立标杆,找到大油田。”回想起油田会战时的情景,李万仓记忆犹新。
  靠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韧劲儿,他们完成了37次大规模地震会战,发现了东辛、孤岛等亿吨级大油田。
  “持之以恒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长远之策,全力把基层锻造成攻坚创效的‘桥头堡’。”胜利物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孙呈德说。
技术赋予底气
  2021年初,胜利物探在中石化率先攻克了无缆全节点勘探技术。这项运用在渤南项目的新技术,相比以往有缆,采集数据由15T提高到60T以上。让SGC2103队队长王福宝感慨的是,新技术的攻关应用,让复杂构造的描述精度成倍提升。他所在的SGC2103队,承担这一施工任务。
  胜利油田地质构造之复杂世界公认,这里囊括了世界2/3以上的油藏类型,被喻为“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推上游油气大突破大发现,必须把技术创新摆在核心地位,打造高精尖特色技术。”胜利物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曹国滨表示。
  早在1966年,胜利物探就提出三维地震采集的设想,并陆续实施了国内第一块模拟三维、滩海三维、多波勘探……随着一个个惯性思维的打破、一次次思想禁区的突破,黄河三角洲上炮声隆隆,油花滚滚。
  围绕保障老油区稳产增产,胜利物探瞄准隐蔽油气藏“布密网捕漏鱼”,与胜利油田携手攻关形成了单点高密度勘探技术,在胜利、江苏等油田先后部署了十几个区块,发现圈闭资源量5.3亿吨。在新疆钱1井项目,他们又在全节点、可控震源宽频高效采集等技术方面,实现攻关和应用。
  如今胜利物探形成了12大核心技术,可控震源高效勘探技术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地震采集工程软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抓住质量生命线
  广利-青南一体化项目涉及1600多平方千米施工区域,物探队员通过信息化监控关键环节,配合“小组自检、班组长全检、分管队长抽检、工序间互检、质控员专检”的“五检制”,准确标定每个采集点。
  这套由胜利物探创建的“互联网+”现场管控系统,精准监控着野外重要环节、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和人员的动态,如今在中石化所有物探项目全面应用。
  他们早在1992年就编写了全国物探行业第一部《质量手册》,率先规范化、程序化开展质量管理。“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哪来的高品质地震资料。”77岁的资深专家郑泽继说。
  他们坚持与油田统一研发、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统一运行、统一总结提升的服务理念,主动融入、源头展开服务保障。围绕高密度勘探环境下的大数据量质控难题,研发了海量地震实时质量监控软件,用智能化代替人工守护质量;针对内陆水域勘探缺口,攻关模块化气枪震源,把滩浅海设备搬到湖泊河道,确保不空一炮、不省一道。
  泰来项目施工时,为了连片系统反映地质构造,他们将原本4米的放样精度主动提高到0.4米以内,实现了工区与周边6个区块无缝连片,被甲方誉为天花板工程。闯沙特高端市场,面对国际最严苛的施工标准,他们形成了比甲方还严格的管理体系,最终走上甲方讲台传授胜利物探特色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