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法院文化 第4版

仁义胡同遐想

  • 日期:20170113
  • 作者:刘景生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刘景生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东临,有一条长约60 米,宽2 米的胡同。胡同为青石铺筑,胡同南首为一木质牌坊,坊上檐下正中为清康熙皇帝题写的“仁义胡同”,胡同北首为一影壁,壁为硬山顶,正中书有“仁义胡同”四个金色大字。“仁义胡同”又称“ 六尺胡同” ,“ 仁义胡同” 的故事就是由清朝开国第一状元傅以渐而来。

    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岩,今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可谓一代名相。他天资聪慧,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对伦理道德尤为注重。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儒生学士尊称其“星岩先生”,有史官学者赞其“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顺治皇帝对其非常器重,凡是朝中重要之事,都找他来一起商量。 清朝康熙年间,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建设时,傅家新建的院墙盖住了邻居的地基,邻居以为有碍自家的风水,于是找上门来。傅家宅院刚刚修缮完毕,不愿额外增加开支,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相持不下,于是写信给当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以渐,让他给地方官员通融一下,予以照顾。傅以渐很快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主动将墙基退让三尺,并向邻居道歉。邻居看到相府人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便也退让三尺,就成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六尺胡同。后来康熙皇帝驻跸聊城,闻听此事,遂书“仁义胡同”四个大字以倡义举。

    读罢这则故事,既佩服傅以渐的学识和才能,也感叹书信中言简意赅的完美诠释,同时也彰显出他宽容的胸襟。然而,更让人深思的是,故事中的邻居在傅家退让三尺后也退让三尺的境界。反观当今,许多当事人常常因为一间屋、一堵墙、一点钱等弄得头破血流,鸡犬不宁,继而对簿公堂。昔日关系和睦的婆媳、恩爱的夫妻,成了见面扭头就走甚至大打出手的“冤家”和“仇人”,亲情荡然无存,着实让人心寒。试想,如果每一方都能“退让三尺”,谦让一步,那么,就不会有昔日亲人的对簿公堂,就不会有邻里之间的反目成仇,就不会有无人赡养有家难归的老人的无助,就不会有被遗弃孩子的哭声和泪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仁义一直备受推崇,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礼让仁义友善的论述。如《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一种度量宏大的宽广胸怀;孔子曾说,人“不学礼,无以立”,要做一个懂礼的人,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做到礼让、恭谦、和善。

    当下,我们被快节奏裹挟,与“ 慢生活”渐行渐远,特别是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叠加,公平与正义一旦“照顾不周”,难免滋生各种负面情绪,人们的健康心理培育被虚置,物质的大步流星跑过了精神的龟速前行。其实,像“仁义胡同”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推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希望“仁义胡同”精神之内核走入人心,引发共鸣,让这些美德之精髓与现代化的生活节奏相契合。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根植于人心,从而内化成强大的道德力量,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原生动力。

    记得去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在靠近诉讼服务大厅的调解室和走廊上安置法院文化建设的相关图版,闻听隔壁办公室内当事人高声争辩,好像还有一位中年妇女的抽泣声。估计应该是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法官耐心细致地解释着法律规定,做着庭前调解工作。这时我看到一位保洁大姐蹲在地上认真地擦拭着痰迹,之后没走多远又蹲下捡起一个烟头。 她抬头见我,相视一笑,我说:“有些人就是不自觉,这么好的环境不珍惜,应该提醒一下他们”。谁知保洁大姐淡淡一笑说:“来这里的人,都是心里装着事来的,正着急上火,搁着平时可能也不这样。再说,咱也是干这个工作的,不碍事。”大姐几句简单的话不禁让我有所反思和感悟,似乎担心隔壁当事人案件赔偿能否如愿的急躁心情也变得平和下来。 一会儿,看到双方当事人走出法官办公室,不时可以听到他们连声说着“谢谢法官,谢谢”,中年妇女抽泣的脸上已泛起红晕的笑容——案子调解了。是啊,“不碍事”,生活中又有多少事是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呢?

    化解社会戾气,消除社会焦虑,培育健康社会心态,需要的就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随着法治进程的迈进,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司法人特别是法官,应通过身边的案例以案讲法、以案送法,为社会输送充满正能量的“元气”。打官司是人民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不讲情面,法官更应该铁面无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待当事人冷横硬。换位思考,把当事人当亲人,法官公道办案,态度友好,审结一个案子,解开一个疙瘩,不仅维护了公平正义,更让每一位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省法院推行的“四心工作法”,就是要求法官做到接待当事人热心、倾听诉求耐心、审判案件细心、解决问题诚心,用“四心”换取群众的顺心、安心。一个面若冰霜、冷漠寡情的法官很难有一颗慈爱无私、高尚纯粹的心。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或是婚姻破裂,或是生意失败,或是利益纠葛。法官不但是是非曲直的裁判者,同时也是破损情感的修复师。 当你和蔼可亲、 耐心细致地向当事人询问案情时,当你把当事人当作朋友和家人一样嘘寒问暖时,很多心结和矛盾也就悄然冰释了。

    走在院里挂满警句名言和古今经典法治小故事的走廊里,每一次的回眸都是激励和提醒,时常会让我有所裨益,不知那些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是不是也能引起当事人产生“退让三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