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陌生化语言

——如何解决高考模式绘画中的问题

2021-01-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焦伟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学院教师,每年都会面对通过美术高考升入大一的新生。现阶段的美术高考在为高校输送大量美术人才的同时,不可否认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短期集训导致的应试画法、默写考察的方式导致的观察方法缺失甚至消失的问题等。究其原因,首先,高校扩招导致考生数量巨大,虽然各高校一直在探索新的考试方式,但仍然无法设计出适合全部考生且符合美术规律、相对合理的考试方式。其次,各省美术统考的普及,在为考生提供方便的同时,使美术统考具有类似于资格考试的功能,这就使录取的标准更加单一化。
  面对美术高考诸多问题,一味地抱怨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积极面对、想出对策,是我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思考的重点。以下,就大一新生素描绘画中如何摆脱美术高考中的不良影响进行阐述。
  美术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需遵循诸多艺术规律,其中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对目前通过美术高考的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的提出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就是将人们本来司空见惯的东西放入一种陌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进而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陌生化语言是一个与自动化语言相对的概念,是应对自动化语言的必要手段。自动化语言仅仅给人带来认知,而非审美感受,而艺术中审美感受才是目的。正如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说:“为了恢复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从创作者角度,陌生化实现了主客观情感交流基础上的艺术发现、艺术创造,消解了体验的自动化,有效地解决了创作素材提升为审美素材,生活事实转化为艺术事实的难题;从接受者角度,陌生化的感觉带给人们类似于艺术享受的心灵快感,唤起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的感受,这一点反向推动了创作者对艺术语言陌生化的探索;从艺术发展角度,陌生化与自动化的相互矛盾、消解、位移使得艺术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一般来说,陌生化语言的诞生,正是建立在对旧的陌生化语言——自动化语言——消解的基础上,而新的陌生化语言一旦被普遍接受,便会被自动化而走向衰落,这标志着时代对新的陌生化的召唤,它的发展总是按照陌生化—自动化—背离—新的陌生化发展的。
  我们以美术高考中素描绘画为例,应试画法进一步强化了绘画中的自动化语言。首先,在画面构图方面,借鉴西方古典绘画中经典的“金字塔构图”,画面主体(视觉中心)一般处于画幅中心;第二,观察视角一般为正面,略微俯视;第三,因考试时长限制,画面概括、简洁,甚至粗糙、缺少细节。这三个方面的特点,使考生在画出一张四平八稳画面的同时,导致画面千篇一律,尤其在考生进入高校以后,这种自动化语言导致考生无法在专业上取得实质上的进步,另一方面因这种自动化语言不符合美术创作给人们带来审美感受的规律而导致学生的绘画创作进入困境。因此,如何摆脱美术高考模式,培养审美能力,成为大一新生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高校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
  为破除高考模式素描中的自动化语言,新的陌生化以其独特性对自动化实行“背离、反拨、变形、偏离和背反”,从而导致绘画语言的暴力突破。因此,要解决目前美术高考中因自动化语言出现的诸多问题,陌生化语言成为有效的方案。
  我在教学过程中,将高考模式逐一列举当做“靶子”进行突破。在构图方面,首先以“视觉中心偏离画幅中心”这种陌生化语言对高考模式中的自动化构图进行突破。高考模式素描中的自动化构图语言为:主体物(视觉中心)位于画幅中心;陌生化构图语言为:主体物(视觉中心)偏离画幅中心。具体操作方式为,将画幅以九宫格进行分割,构图过程中将主体物放置于中心格之外的任意格内进行画面构图组织。在这样的画面中,构图的陌生化语言突破了高考模式自动化构图语言,因而使画面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其次,以“截取式构图”的陌生化语言反拨高考模式中“完整构图”的自动化语言。在高考模式中,已经将所描绘对象的完整性纳入自动化,因此,这种完整性已经不能使画面更具生命力,截取式构图,也称为局部构图,作为一种新的陌生化语言,成为使画面更具生命力和张力的语言。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因为截取式构图的采用,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就是使作者在作画过程中产生“边框意识”,也就是意识到了画面四个边框的存在,这对理解“画面分割”以及“空白”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在观察视角方面,以陌生化视角“大幅度透视缩减”对抗高考模式自动化视角。高考模式自动化视角为:平视,略微俯视;陌生化视角为:大幅度透视缩减。具体操作方式为,在观察对象的过程中,近距离观察置于高位置或低位置的对象,使画面出现明显的透视变形,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绘画手法方面,以“精细素描”的方式对高考模式中概括、简洁、粗略的绘画方式背离、背反。当然,在素描绘画过程中,简洁的处理方式非常有必要,能够更加整体地把握对象,有利于表现画面氛围。但是,因为绘画时长的限制,对画面“整体”的理解比较浅显、浮躁。“精细”以其陌生化语言消解了这种自动化对“整体”浅显的理解,使画面更精致、耐读。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陌生化语言,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为反常而反常必然导致哗众取宠,在绘画过程中这一原则应该时刻牢记。陌生化的目的,是为了审美感受,而非识别事物,如我们将“月亮”陌生化为“玉盘”,是为了强化审美体验。所谓陌生化也就成了人们对世界诗意化和创意化的表达。绘画创作,作为艺术门类之一,同样肩负着使人们感受审美的作用,而陌生化语言在有效对抗高考模式形成自动化语言的同时,恢复了人们对这个世界鲜活的审美感觉。
  (作者单位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