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体 连载

孔孟故里濒危古戏复兴歌唱新时代——

“山头花鼓戏真是唱到俺心里去了”

2019-09-28 作者: 陈巨慧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王崇印 

  “东山头是个好地方,未来发展有希望。乡村振兴政策好,二十字方针定方向。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昂首阔步奔向前方……”孟庆贵、孟繁滨父子二人,一人腰背花鼓,一人手持梆子,一唱一和,一出精彩的新编山头花鼓戏《乡村振兴政策好》正在上演。
  9月26日下午,在孟子墓所在地的邹城市山头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头花鼓戏,正在举办迎国庆汇报演出。早早得知消息的周边400余名群众,将东山头村文化大院挤了个满满当当。“我就喜欢听花鼓戏,上次他们唱的基本上有那个味儿了,我寻思着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花鼓戏)肯定得有演出,老早就盼着这一天了。”邻村凰翥村76岁的王书申说。
  9个节目,以新编花鼓戏为主,除了《乡村振兴政策好》,还有歌唱党的扶贫政策的《修房子》,宣传移风易俗工作的《婚礼新风》,以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孟子》等。本次演出,也有一些传统剧目如《梁祝》《玉环记》。新老艺人联手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乡村文化盛宴。
  “《修房子》这个戏真好,演的就像我的事一样,原先我的屋好几处漏雨,前年政府给俺修得和新的差不多,真是感谢党和政府,旧社会谁会管俺哎。”79岁的东山头村民孔昭元,看了演出后,专门找到驻村干部孔祥如,不停说着感谢的话。
  “可算是唱到咱老百姓心里去了,大伙也知道浪费不好,就是有点抹不开面子。红白事大操大办,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个风气必须得改了。”年底正要娶儿媳的西山头村村民孟昭双,对《婚礼新风》这出戏举双手赞成,“哎——铺张浪费害处大,谁再这样谁犯傻。拿钱投资去创业,发家致富顶呱呱。”意犹未尽的孟昭双,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本次国庆演出,是“山头花鼓戏”继5月6日在中断50余年首次演出后,今年以来的第二次正式演出。“山头花鼓戏”发源于孟子墓所在地的邹城市山头村,村中居民绝大多数为孔孟后裔,尤以孟姓为多。“山头花鼓戏”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其产生发展与孟子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花鼓戏在清代中期传入当地后,每年在孟子诞辰日前后举办的著名古庙会——“山头会”上,由孟子后裔演唱花鼓戏是必不可少的重点项目。“山头会”上,周边数个省份的各界名流所带来的外地文化、戏剧唱腔与本地儒家文化、乡土曲艺交流碰撞,对“山头花鼓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孟子文化、山头古庙会、“山头花鼓戏”三者可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相互催发壮大,成为一种难得的文化现象。
  “山头花鼓戏”在最兴盛时期,曾风靡周边十几个县,盛极一时、闻名遐迩。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山头花鼓戏”后继乏人,发展堪忧,逐渐走向濒危。2018年初,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邹城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孔祥如,在上级统一选派下,来到东山头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热爱传统文化的他经过调研了解,结合群众意愿,申请上级扶持,组织了十余人的演唱队伍,着手“山头花鼓戏”的传承延续。经过大家辛苦努力,“山头花鼓戏”实现了向群众公开演出,并培养出了一批年轻传人,初步解决了这个关乎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该项工作受到国内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并荣获“2018年度济宁市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