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体 连载

到全国美展感受青春力量

2019-09-28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精彩亮相。604件艺术精品荟萃一堂,美不胜收。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现出哪些特点和新意?因何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在随后举行的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美术界专家、评论家等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为中国画未来发展注入思想力量。
在现实多样性中表达人文精神
  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何家英说,展出的作品“表现出当今艺术家和中国画整体上的宏大气象,表现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描绘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壮丽画卷,看这些作品我是被感动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说,此次画展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画家们对现实题材的关注。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其他题材的作品,包括山水画和花鸟画,都有跟当下都市发展进程密切关联的元素呈现,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画家陈履生说,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表现过的题材,“上一届展览里面,没有高铁,没有‘天眼’,没有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这样的新内容。这一届‘天眼’作品就有三件,高铁的更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表示,很多作品具体细微地刻画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快递小哥、援非人员等都成为作品主角。“这些作品都富有家国情怀,在根植于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打造出一个具有正向性的精神空间。”
探索新材料新技法蔚然成风
  作品对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和使用,也是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突出的特点之一。
  罗世平说,从这次展出的作品看,工笔画在技术手段、材料工艺、制作手法上都比原来更丰富。入选的进京作品中,都有新材料、新技法的应用和探索。随着现在材料科学的发展,中国绘画材料比传统丰富得多。“如何运用这些新材料?画家已经把这个课题纳入到创作中来了,而且有了很好的探索结果。”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黄宗贤说,很多艺术家基于对时代的真切感受,在艺术的图像、艺术的语言风格上力求新的建构,完全打破以往的、传统的、熟悉的模式。比如,《花影扶疏自满庭》这件作品,意象很中国,但艺术语言的构成是新的,给人一种陌生感。还有《芳华》《天堑变通途》《使命》等很多作品,构图上的陌生化给人带来一种新颖感。“媒介语言的跨界性也很突出。很多国画中的版画味,或者油画味、装饰味,或者其他,好像明显游离了国画本体的状态,但它恰恰又给国画扩展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评价,每一幅作品都有作者着力探索的某一个亮点。这种探索性,一方面是延展和拓展,是几乎沿着传统绘画样式和表现手法的进一步扩展,使新的绘画语言在面对新的对象时有了新的应用;另一方面是综合,以更开阔的审美视野进行多方位的综合,包括画科、画种的综合,油画、水彩表现技法的综合,写意、工笔笔法的综合等等。
  牛克诚表示,中国艺术的前行路线一定是在回顾、回望传统当中前行。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会通过回望历史,找到和这个时代契合的有效资源,然后基于当代立场、当代思维意识,进行再阐释、再创作。他以自己的创作为例,“这次我做了一些借鉴,把民间的文样和中国山水画结合起来,就是对传统的辐射性、拓展性的再阐释,当然,这个传统也是一个生长的传统,是一个动态的传统。”
“青春力量”带来惊喜和期待
  青年画家群体的出色表现,给大家带来莫大的惊喜和期待。
  何家英说,大量的作品都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有一种感觉,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年轻人创作的。
  罗世平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他说,从展出的作品画面中,能感受到浓浓的青春气息。入选作品、获奖提名作品的作者,很多都非常年轻,“不断有新人脱颖而出,体现了中国画创作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值得肯定。”
  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说,自己就是从全国美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32岁时获得全国美展大奖。从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来看,这些年轻人的作品,确实能把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近年艺术语言探索的新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多作品,这两方面都兼顾了,虽然风格还不是很鲜明,但似乎找到了一个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集体情感和个人情感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