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儿行千里时

2019-05-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心灵小品
  □ 李绍增
  人们骨子里的乡愁,莫过于对母亲的记忆。记忆的底片中时常聚焦着母亲送儿离家时的情景,双眸里时刻感受着母亲那疼爱、担忧、期望、自豪的目光……
  1975年岁末,那天,我就要当兵走了,母亲的心沉沉的。吃过晚饭,母亲早早给我铺好被窝,边为我打点行装,边催促我早早睡觉,好到明日有劲赶路。夜已经很深了,我忽然被一阵轻轻的抽泣声惊醒,睁开蒙眬的眼睛,借着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光,看到母亲依然坐在我的被窝头旁,饱含无限疼爱、万般不舍的目光,上上下下端详着我。“娘——”我一激灵就想坐起来。“别动!”母亲急忙擦去泪水,轻轻地按下我,“让娘再好好看看你。”我知道,母亲对我们姐弟几个尤其是我是非常疼爱的。在当时农村吃喝都是大问题的年代里,父母为了把我们拉扯成人,吃尽了苦头,累坏了脊背。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世上的苦味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想起这些,感动、感激、知恩、感恩的潮水涌开了心中的闸门,泪水瞬间像断了线的珠子。母亲为我拭去泪水,抚摸我的双颊,推心置腹地嘱咐我:“孩子,你明天就要走了,到部队后娘不求你有多大的出息,只求你平平安安。不管让咱干什么都要忠厚为人,良心干活。”听着母亲动心、动肺的嘱咐,望着母亲劳苦的脸庞和瘦弱的身躯,我的心潮再一次涌起……
  1979年伊始,我当兵四年后第一次探亲休假就要结束了。这天吃过早饭,正准备启程,却不见了母亲的身影。这次回来探家,看到母亲身体已不如从前,令人揪心的是添了一种咳嗽病,一咳上来就喘不动气。我带母亲到医院看了许多医生,都说是母亲这种病叫“饿痨”,是年轻时经常吃不饱饭坐下的,必须通过食疗慢慢地养。有人说,对医生的话可信、可不信,可他们对母亲病情的分析我却句句深信不疑。在农村比较贫穷的那个时期,尤其是遭受自然灾害的年月里,家里有点粮食,母亲都省给了干体力活的父亲和我们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就连讨饭讨到的一点东西都舍不得吃。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直隐藏在我心中几十年。1961年春天,是我们家乡遭灾的第二年。一天,家里实在没啥吃了,母亲领着我到邻村讨饭。跑到日头偏西,才碰到一家好心人给了一块地瓜和一碗煮地瓜的水。母亲只喝了几口煮地瓜的水,把地瓜掰开,一半给了我,一半揣进怀里,她是带回家给襁褓中的二弟吃啊!
  这时,母亲挎着一个篮子进了家门。她掀开盖在上面的毛巾,把十几个冒着热气的馒头端在我面前,说:“你几年不吃窝头了、带着路上吃。”那个时候,家乡人吃个馒头还是很大的奢望。母亲怕我路上饿着,提了一篮子玉米换来三斤馒头。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尤其是落下了“饿痨”的母亲,还舍不得吃个馒头……我一把推开母亲手中的篮子,拿起行装走出家门。自行车走出了很远,我回头再望一眼老家,只见村头寒风中的母亲提着那只篮子,还在远远地望着我。
  去年,母亲的痨病久治不愈,住进了医院。我们姐弟万万没有想到,平生从没住过医院的母亲第一次住院就离开了我们。
  母亲祭日这天,我携妻儿专程赶回老家祭祀母亲。上车离开时,我习惯性地回头看一眼母亲曾经送我的地方,仿佛仍见母亲双眼闪动着慈祥的目光,在村头送我离家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