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刘禅误

2019-05-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张 勇
  说起刘禅,我们首先想起的一个词肯定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就是亡国之君、庸碌无能的代表。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真实的刘禅到底几斤几两。
  关于刘禅最早的记录,应该是赵云“单骑救主”。刘备兵败长坂坡时,刘禅与母亲甘夫人被乱兵冲散,赵云不顾自身安危,只身深入曹军,携带着襁褓中的阿斗拼死杀出重围。不想刘备接过儿子后,竟怒摔于地,以报赵云救子之恩,由此传为佳话,却也给刘禅的庸碌无能埋下了伏笔。
  刘禅的庸碌无能,源于那个流传既久的成语——乐不思蜀。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公元263年,邓艾统领魏军围成都,刘禅不战而降,之后被送到洛阳。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僮婢百人。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刘禅却嬉笑自若,并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昏庸名句。旧臣郤正闻知此言后,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发问是否还在思蜀,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重复了一遍,还假惺惺地挤了几滴眼泪。司马昭听了后笑着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都笑了,刘禅也跟着傻笑。于是司马昭认为自己看清了刘禅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由此,人们看不起刘禅了,祖业尽失,竟然还笑逐颜开,乐不思蜀。
  事实上,在纷乱复杂的三国,看似愚笨的刘禅虽不是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有着自己的生存智慧,那一顶“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晋书·李密传》中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赞赏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由此可见,刘禅并非如世人印象中那么碌碌无能。
  面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北伐,刘禅从大局着眼,“以父事之”,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大胆对诸葛亮的政策说“不”字。不光如此,刘禅还废除了丞相制,将权力分散。南朝史学家裴松曾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尽管刘禅与诸葛亮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和谐音符,但刘禅总体把握得当。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刘禅又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此时,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说诸葛亮及时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内乱不可避免。
  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到后来,杨仪被诛后,刘禅立即给魏延平了反,恢复了当初的爵位。
  在降魏的问题上,刘禅的不战而降,实际上保全了蜀国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不为一己之私而倾尽全民之命。而面对司马昭的提问时,刘禅装憨卖傻,养晦自保,使得司马昭放松了警惕。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司马昭对于蜀国的安抚政策。所以周寿昌在《三国志集解》这样评价阿斗:“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刘禅在位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除了最初有诸葛亮的辅佐外,刘禅还能在其他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怎么说,也不是一个庸碌之辈所能做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