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综合

寿北盐碱地稻香鸟儿飞

2018-08-17 作者: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张永升

  8月13日上午10点,寿光市巨淀湖景区南,寿光市德信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绿绿的稻田,不时看到白鹭、灰鹭飞起落下,水鸭在荷塘游弋。
  “这样的景象怎么看也看不够。我想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这里不也是这样吗。”马颖说。
  今年是马颖在巨淀湖畔种植水稻的第六年。“前后累计投资200多万元,现在收入和投资基本持平。”马颖说。
  2013年,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马颖在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承包了50亩地,试种水稻。
  “好不容易走出农门,怎么又回来种庄稼了。”马颖的决定遭到家人反对。还有很多专家来双王城实地考察后,也认为这里土碱天旱,不适合种水稻。
  “我翻阅了很多农学资料,学习了部分水稻种植知识,我认为,只要水供应得上,种水稻不是问题。我觉得未来高端农业是个方向,有很大的潜力。”马颖说。
  史料记载,汉武帝躬耕到上世纪50年代,巨淀湖畔一直是优良稻米的产区。
  马颖考察过,盐碱地种出的稻子,米质软润、糯性大,优于酸性土壤之米(米质散、硬),关键是无病虫害。
  第一年试种的水稻,因为雨水丰沛,加上巨淀湖蓄水丰富获得丰收。“生茬地是一方面,这里的土壤呈碱性,产出的大米米质更软润,糯性好。另外,这里的稻米5月份插秧,10月底才收割,180冬天的生长期,更利于养分积累。” 马颖说,“因为大米的品质好,每斤20元,还供不应求。” 
  2014年,马颖将水稻种植面积从16亩一下子扩大到了500亩,种植7个水稻品种。“我要实验观察,筛选出最适合盐碱地生长的品种。有一个日本品种,初期后来,快收获时遇到大风倒伏了,没有一点收成。最后,我筛选出2个品种。”马颖告诉记者。
  随着面积增多,水稻需水量大,一个月往稻田抽水的电费就达到4万元。能不能有一种办法降低用水量减少成本?马颖得知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郑长峰有一种水稻覆膜技术。今年,这种技术被用到稻田中。“以前稻田每天都需要四五公分的水,需要天天浇水,有了覆膜只需要地面是潮湿的就可以,七八天浇水一次就行。”马颖说,从目前水稻长势来说,覆膜技术效果不错。
  今年,马颖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为津稻179、圣稻18。“这是根据盐碱地水土特性,繁育、推广适生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寿光市盐碱地稻田生态系统科技项目首席专家李新华说。
  2015年,马颖请专家作了湿地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这份规划要将这500亩地建成水稻种植的“米袋子”,休闲观光的“后院子”,果品种植的“果篮子”,生态湿地的“绿障子”。
  专家还规划了综合服务中心、沿河休闲观光带、湿地农业创意区、功能性水稻种植区。
  “按照规划,我这里建成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园区,推广水稻新技术。我也正按照规划来做,但现在资金紧张,只能慢慢来。”马颖说。
  在稻田的水沟里,种植着莲藕,藕池中养殖着罗非鱼。“说是养殖,其实相当于野生。莲藕、芦苇肥鱼,鱼粪肥水、肥泥,泥肥稻子。”马颖说,鱼和莲藕也成为重要的收入。
  马颖还种植着供观赏的荷花,尝试种植水生蔬菜。
  “以前这里是大片的棉田,鸟儿很少。现在,有了水稻,多了湿地,鸟儿多起来了。我们不仅发展了盐碱地水稻,也改变了这里的生态。”马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