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综合

桑家营子村聘用法律顾问近20年

村中所有合同,专业人士把关

2018-08-17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赵德彦

  在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村委,记者看到7份村民与村委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这些合同签订于今年6月19日,合同内土地面积多的为7亩,少的只有1亩。
  桑福昌从村委流转7亩地,租赁费每亩每年1500元,合同有效期从今年6月20日至2030年6月19日。“有了合同,心里很踏实。”桑福昌说。
  桑家营子村村主任桑向德代表村委与桑福昌签约。合同里除了约定土地租赁费用、面积,还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比如,合同明确规定,在合同期内,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所承包地转让、转包。甲方提供机井眼位,供水设施及电力由乙方自行负责。乙方不得在该土地上挖沙、卖土,不得建造永久性建筑及种植多年生作物。合同期满,乙方必须将该土地上的附着物清除干净,甲方不给乙方任何补偿。
  “合同明确,有法可依,有问题好处理。”桑向德说。
  合同文本由寿光兴源法律服务所提供,并见证双方签约。这些合同均为一式五份,除了甲乙双方各一份,文家街道经管站、文家街道司法所、见证机关寿光兴源法律服务所各一份。
  “这些合同条款明细,都是我们多年来在处理农村矛盾中得出的经验。如果没有明确约定,日后出现问题,就难以处理。比如地上附着物,合同到期后怎么处理,如果没有约定,就会是大麻烦。”兴源法律服务所主任毛相顺说。
  “每次签订合同,我们都找法律顾问,很好地预防了矛盾,杜绝了问题。”桑家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桑名亮说。
  早在2000年,桑家营子村第一次土地调整时,兴源法律服务所就为该村提供法律服务。当时,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调整时,兴源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向百姓解释政策,帮着制定流转协议,全程跟踪录像。
  “那时,法律工作者就作为村委和村民之间的第三方起到关键作用。他们更有权威,村民也觉得更公道,更能接受,保证了土地调整顺利进行。”桑名亮告诉记者。
  2015年,桑家营子村再次调整土地。此时,大棚老化严重,全村300多个蔬菜大棚,90%以上使用年限超过10年。大棚面积也小,设计落后,每个大棚年效益只有5万元左右。
  除了大棚种植遇到瓶颈,桑家营子村还面临人地矛盾。2015年,全村有180口人没有土地。与此同时,村中还有部分人因为发展了其他产业而不愿种地。村委摸底调查时,发现不想种地的人数约250口。
  调地势在必行。调地过程中,兴源法律服务所再次提供全程服务。按照村中的实际情况,兴源法律服务所制订了土地调整实施方案,并发放到每户村民家中。 
  “方案很细致,也有针对性,保证了土地顺利调整。”桑向德说。
  土地调整中,有村民提出和邻居换地。按照法律顾问的建议,村委允许各户之间互相换地,但必须由村里出具统一换地合同,标明具体的换地事项。
  桑名亮说,村里所有的合同都请法律顾问把关,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减少矛盾。
  如今,桑家营子村废弃地的承包、老学校的招投标、土地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全部请兴源法律服务所起草合同、提供招投标服务。
  2017年,桑家营子村土地合作社建设,涉及蔬菜大厅、办公室、地面硬化等工程。当时的底标是440万元,30多家建设单位参与投标,最后一单位以380万元中标。
  “有了法律顾问的专业帮助,我们省钱省事省心。”桑向德说。
  “经过多年的法律服务,村民、村委都有很强的法治意识,知道遵守法律,按照程序来。这样,村委处理事情就实现公开公正透明了。”毛相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