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2017-11-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青岛市市南区改革创新助推教育现代化
  □薄克国 刘春梅
  
  投入45亿元新建、改扩建11所校园;投入1200余万元构建起海洋教育特色发展体系;重构六大学区,聚焦“学区制”改革……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着力教育改革创新,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区域特色教育品牌、探索完善区域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居全省首位;全市率先实现中小学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全省率先实现跨校多校“同步课堂”……
  
  
  海洋教育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老师,我们的小球出来啦!”在市南区实验小学海洋实验课上,在黄海所研究员的指导下,孩子们正在制作海藻酸钙微球。新学期,学校在3至6年级全面开设8个主题46堂海洋实验课程,在兴趣走班课程中开设了VR海洋全景制作课程,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的海洋科学素养。为丰实学生的海洋实践基地,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学校将与少年科学院、中科院、国家海洋第一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建立合作基地,成立学校“海洋学院”,不断深化海洋教育品牌建设。
  近年来,市南区以承担市级“蓝色海洋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区域海洋教育发展。目前,全区形成了由1所全国少年海洋学校暨青岛市海洋教育实验学校、12所青岛市海洋教育特色学校、3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和全区37所区海洋教育联盟学校组成的区域研究体系;形成了每校一名院士级科学家团队引领的市南区海洋教育专家库,全区海洋教育讲师团拥有高校、涉海科研机构专家100余人,构建了贯穿初、小、幼的阶梯式海洋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学区制管理实现区域共享共赢
  “玉米‘穿越’到了《水浒传》里,纸张‘穿越’到了《芈月传》里……”在青岛大学实验中学,历史老师正在带领五年级小学生给古装剧“挑错”。该校联合学区内小学建设“菜单式”课程体系,围绕互联网+课程、德育实践课程、特色衔接课程、社团艺体课程、创新创客课程五大方向,增强学区内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协调力度,引领教师从“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
  这是市南区重构六大学区、实施“学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为推进和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市南六大学区立足“统筹招生培养、统筹教师资源、统筹课程建设、统筹教学研究、统筹教育资源、统筹家长资源”的主要任务,探索完善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各学校自主选择研究项目,在教育教学、课程实施、教研培训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依循“优质导向、专业引领、主体激发、创新驱动”的管理策略,优化办学特色,逐渐趋向学区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专家资源共享、联合教研、跨校结对、特色项目攻坚等,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学区内教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95%的学校成为省、市规范化学校
  机器人专用功能教室、“高大上”的风雨操场、有着三面教学墙的宽敞教室,在青岛大学实验中学(青岛五中),呈现在笔者眼前的是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近5年来,市南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5亿余元,完成了青岛大学实验中学、青岛宁夏路小学等7所学校、幼儿园的重建和扩建,另外还有4所校园在建。
  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市南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多途径探索创新。目前全区初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每年2550元、2750元和1500元;市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2万元,居全省首位;95%的学校成为省、市规范化学校;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小学无线网络100%校园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跨校多校“同步课堂”;信息化工作成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得到了有关领导表扬,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省率先为中小学生免费配发校装;实现全区中小学校营养午餐全覆盖;新建和改建28所学校食堂(厨房)和1个配餐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100%中小学食堂达到青岛市标准化食堂标准。
150节公益课免费学习体验
  □薄克国 刘春梅 王海青
  
  11月10日,青岛市市南区第十二届社区教育节暨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居民可以参与“时尚市南”知识竞赛、美文享读等活动,参加摄影、中式面点等公益课,还可参与安防综合体验馆、天文科普馆等体验活动。
  在此后一个月时间内,市南区教育体育局将联合其他社区教育成员单位、部分驻区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共同推出150节公益课,居民可免费参与学习。因学位有限,有学习意向的居民需提前电话报名,预约听课。
党员有了“掌中宝”学习更方便
  □薄克国 刘春梅 乔羽
  
  如何让基层党员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岛市市南区珠海路街道党工委想了一个妙招,第一时间总结提炼十九大报告内容,将报告主题、新思想进一步凝练,首批印制了5000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口袋书,发放给辖区4000余名党员和“两新”党组织,小小手册袋中藏,成了党员们口中的“掌中宝”。
  现在,在珠海路街道,不管是在党员活动室还是在党员集结号,党员们翻阅口袋书、讨论新思想的场景随处可见。十九大精神朗读活动在珠海路街道受到党员居民们的热捧,读口袋书、听微电台在这里成为新的时尚。
  在这里,党员们学习的方式很时尚,打开“珠彩心语”微电台,就能通过电波听到党员们领读十九大报告、党章党规等等丰富的内容;翻开口袋书,新思想、新精神历历在目……
  为了让不便于出门的党员也能学懂弄通新思想,珠海路街道推出“送学上门”行动,党支部书记带着装有口袋书、十九大报告、新党章等丰富内容的“学习大礼包”,送进党员家中,全面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消防安全在身边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安全教育日,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安防综合体验馆暨社区微型消防站正式启用。据了解,该体验馆采取宣传播放、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居民、学生零距离接触安防消防知识和技能,成为社区、企业、学校的综合安防教育科普基地及宣传演练活动平台。图为讲解员为社区居民演示家庭智能厨房火灾隐患演示系统。
  □薄克国 刘春梅 报道
时尚市南的
文化“气质”
  □薄克国 刘春梅
  
  在市南,有一种广场舞叫“海带舞”,就像“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让社区群众爱起来、动起来;在市南,有一种情调叫咖啡+书香,让读者在街角的咖啡馆与阅读不期而遇,在品尝咖啡、休闲交流的同时享受慢生活;在市南,有一种剧场搬到了居民“家门口”,专业院团惠民专场演出、“欢起剧社”音乐小品晚会、百姓时尚秀和露天优秀电影展等文化活动轮番登场,精彩不断……
  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围绕现代文化需求发展新趋势,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为方向,积极探索新型机制,做精输送渠道,创新供给方式,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全域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力打造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
  家住市南区三门峡社区爱读书的张先生最近很高兴,通过一个“神器”便实现了网上办证、预约爱书、快递到家、自如借还等流程。这款“神器”便是2016年11月市南区推出的“青云图”网上借阅平台,在全国尚属首例。自上线以来,通过该项目享受“网上借书、免费快递、就近还书”服务已达到十余万册次。
  “青云图”是市南区构建全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5年来,市南区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上做足了功课。2015年先后建成65处社区图书馆、1处盲人图书馆及4处自助图书馆,全部实现通借通还。以休闲场所为切入点,推出“啡阅青岛”项目,将120余家咖啡馆、文博场馆、主题民宿、银行网点、学校、产业园区、商业楼宇、大型商场等打造成为阅读服务点。创新打造全省首家儿童主题图书馆——市南区图书馆青岛农商银行儿童主题图书馆,形成多元化的阅读供给渠道……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抓手。5年来,市南区先后投入9亿元建成65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20处社区露天剧场,建成72处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馆、社区音乐厅,拓展120余处阅读服务点,年均开展3000场次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构建“区—街—社区”三级联动、辐射全域的文化供给网络。
  市南区还以项目带动升级,打造多元互动的群文格局。通过社区文化馆、社区音乐厅、露天剧场、欢起剧社、琴岛音乐之声等一批品牌项目建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平台。其中,市南区社区公益剧场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尝试,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探索打造的社区公益剧场数量由10处增加至20处,每年引进专业院团演出和优秀露天电影放映100场次,让百姓在“周周演,天天看”中度过一个个“文化盛夏”,每年参与居民10余万人次,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