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2017-09-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禾刀
  明明视金榜题名为毕生最大抱负,后来偶然闯入医生行业却无以自拔。在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涂丰恩看来,这是300多年前明清时代众多医生的心理与从业轨迹。《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中,涂丰恩以明代吴楚和孙一奎两位医生的从医案例记载为主线,融汇诸多文字史料,试图为读者还原明清时代的医患关系。
  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吴楚,一次“临时抱佛脚”,仅凭一个晚上翻阅医书,便治愈了染上重病的七十四岁老祖母,由此开始深涉医生行业。尽管如此,吴楚致力于最大“国考”的初衷依旧,只是无法在医生与学业方面做到两全其美,名落孙山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作为人生四大喜之一的金榜题名,历史上始终是人们脑海中最大的成功标志,没有之一。无论是古代文学、戏剧还是传说,金榜题名总是扭转主人公憋屈人生的压轴戏。“行医既然是科举失利者的谋生手段”,赚取报酬就当堂堂正正,理所当然。
  然而,对于仕途失利者而言,永远无法放下考取功名的夙愿,医生总像是副业。对于大众而言,医生大都是那些考不上功名者的无奈选择。换句话说,行医纵然重要,毕竟算不得读书人的正业,这也是吴楚被父亲责怪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吴楚对以行医为生“颇为不屑”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孙一奎就要世俗得多。作为半个读书人,按照孙一奎自己的说法,其步入医生行业纯属名医青睐,这样的色彩未免太过传奇。如果考虑到《四库全书》编者对孙“唠唠叨叨,行文冗长,枝节比正题还多,大概只是要标榜自己的名声,不打算发展浑身的医生理论”等评价,除了医学本身,孙一奎关于个人的传奇经历似乎颇值商榷。
  当然,作为一名必须直面患者的医生,明清医生总会面临病患之外的诸多困惑,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患者家属的病急乱投医。俗话讲,“倒霉医生看病头,走运医生看病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医病有其规律,除了极少数病或可能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绝大多数病还需要慢慢调理。然而,患者家属很少有如此耐心的,所以才会有多位名医会诊,甚至是通过祭神请神治病。
  涂丰恩认为,“下层民众的无知和顺从,也可能是出自医者想象或投射”,因为多数时候,“明清的病人确实对自己的身体、疾病、健康以及医疗的方式,自有一套见解和意见”。就像今天的一些病人,似乎总比医生更了解自己的病因。民众对于医生医术的想象融合了许多现实,比如“魁然长髯者”往往被视为名医。基于这样的认知,一些医生宁愿患者是“医盲”的想法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明清时代从医没有准入机制,学医者中既有像吴楚这样的自学成材者,也有像孙一奎那样经过“名医”的栽培者。而一个人能否成为名医,除了本身医术过硬,有时也取决于对世俗的顺应。如果没有高官沈秱撰文推荐,孙一奎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权富群体中树立口碑名气。
  考不了功名,医得好病人,对儒者也算是道德的有益补充。不过,明清医生面对的最大困惑是,不管如何有拿捏,也很难赢得病人的完全信任。
  当然,信任二字不只是明清医患关系的症结,300多年后的今天,又何不如此?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涂丰恩 著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