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厘清边界:“共享经济”才有望不变味

2017-09-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潘启雯
  “共享”的应用和普及实际早已有之,信息共享即是互联网2.0时代最大的特征之一。而共享经济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共享经济得以成为近年的发展趋势。
  面对这场经济浪潮,你或许觉得自己是个路人、看客,或许充其量是个受益者,仅此而已。但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蒂文·希尔在《经济奇点》中却告诉人们:远非如此,你应当成为红利的共享者。因为在他看来,在共享经济迅捷突进的背后,是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热潮以及不断曝光的破坏性行为。他的这部新著为此深入探究真实鲜活的共享经济从业者生活状况,力求挖开共享经济的核心与本质,聚焦共享时代的经济解决方案。
  希尔在调查中发现,在美国,共享经济包括一个巨大的公司阵列,横跨许多行业和工作岗位。共享经济的兴起,让美国许多工人不再在很长时间内受雇于某个单一雇主。越来越多的工人都有多位雇主。这些雇主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他们的工人提供安全网(事实上,通过克扣工资,这些工人不仅有责任支付他们一半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而且要负担本应当由雇主承担的一半,也就是说,还要从他们的工资中扣除额外的7.65%)。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经济”此种模式只是在表面上给了大众些许实惠,实质上却是让大笔资金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流入共享经济企业的腰包,“共享”实际上成了“独享”,而且这种“独享”比之前资本积累的任何阶段都来得更赤裸、更直接、更迅速。
  对此,希尔指出,新技术并没有为萧条的经济打开增长通道,尤其没有为那些原本享有体面工作但因金融风暴而失业的人提供像原来一样有保障的生活,正是“创造性破坏”的新技术打开的“共享经济”对原有工作岗位数量产生了挤出效应,甚至将这些抽象成了一个新名词——“经济奇点”:一个财富集中在那些极少数特别有能力的人手中的“点”,从而成为一个几乎没有消费者需求的“点”,进而成为一个从内摧毁整个经济的引爆点。
  有种观点认为,共享经济会自动地让社会少消耗“东西”。希尔认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理解他早前曾提出的“折旧经济学”。如果更多的人共享同一台设备,就意味着这台设备将磨损得更快。一个普通司机每年行驶的平均路程大约1.25万英里,包括上下班、去杂货店、看看电影和旅行。这意味着他们的汽车将可持续使用约12年(假设汽车使用寿命是大约15万英里)。但如果司机用自己的汽车加入“优步”运营,即使在很注重保养的情况下,他们每年也要平均行驶4.5万英里甚至更多。那样,同一辆车的寿命不能持续12年,而是现在这种持续使用不到4年。
  希尔认为,“折旧经济学”也适用于“共享”你的自行车、电钻、洗衣机,和任何其他类型的个人财产(不包括住房)。共享经济能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更多具备理论性而非实践性,这一点地球人已都知道了。换言之,几乎没有确凿的证据或数据表明,共享经济能促进经济实现更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承诺”与实际产生的效果相比,更多只是一句口号。
  《经济奇点》
  [美] 史蒂文·希尔 著
  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