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穿越历史的烟云看故宫

2017-08-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夏学杰
  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故宫院长说故宫》一书将北京故宫即紫禁城置于图像学视域中观看欣赏和解读,紫禁城由此便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皇权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标本特性,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欣赏角度和解读通道的种种可能。 
  对于旅游而言,或许不应该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满足于“到此一游”。历史是深邃的,但是它的深邃,只有你略懂些时才可感知。本书意欲使人从整体上把握紫禁城。紫禁城让游客如深陷迷宫一般无奈,不过,作者认为,帝王们绝不会产生无奈之感,因为他们掌握着主从分明、条理清晰、繁而不乱、维护稳定的秘诀。紫禁城,包括皇城、都城在内的以中轴为纲,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的轴心对称结构形成和体现的秩序与平衡。本书更是站在文化的厚度上来解读紫禁城,本书认为,紫禁城不过就是个皇家大院罢了,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是由天下最小的农家小院演化而来的。在中国,上到皇家,下到贫民百姓,谁都会建个院落。“自古以来的中国伦理文化为中国的建筑文化铺就了鲜明的底色,中国的伦理观念、伦理规则描画出中国古代建筑以院落文化为特色的清晰轮廓,也创造出中国建筑文化独特的审美形态。院落空间也是伦理空间,建筑文化就是院落文化。”
  本书是用散文笔法写就的,既有对故宫历史知识的介绍,又有作者自己的所遇所感所思。充斥着浪漫抒情的笔调,如“在现在的紫禁城里,唯有当黄昏日暮,游客散尽,管理人员巡查、断电、关门、上锁,沉重又清晰的关门锁门声起落于千门万户的时刻,才仿佛真切地听到和感觉到来自那个年代的声音。那是一种足以把人心拽入历史深处的声音。”“紫禁城高高的灰色的城墙,紫禁城宽宽的绿色的护城河,紫禁城依依的黄色的宫墙柳,为什么能把紫禁城的拒绝与吸引,阻隔与亲近,鸣奏得如此有声有色?”对待历史问题,这种笔调倒是适宜发挥,因为要想说清楚一件事物的来龙去脉是相当不易的,更何况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东西,谁又能说得一清二楚呢?作者采用的判断、推测、假想的口吻,倒也不失为一种无奈又明智之选择。比如本书在讲述紫禁城窗户问题时,作者就洋洋洒洒作了各种猜想,以补史料之不足。紫禁城中的窗户上出现玻璃大约是在雍正时期,可是,玻璃窗户并未在紫禁城普及。作者猜想玻璃太过明晃晃的,不利于皇权之维护。“距离足以产生高贵,神秘方可保持至尊。”都被外人看得清清楚楚了,哪还有什么神秘感,自雍正皇帝以来,清代的八位皇帝均在如此昏暗的室内处理政务。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曾写过一本书名为“玻璃笼子”,探讨当下个人信息和隐私之不保问题,认为现代科技将人们暴露于监控之下。试想,哪个皇帝胆敢自己端坐在玻璃笼子里任人瞧看呢?
  《故宫院长说故宫》
  李文儒 著
  天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