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时间的朋友

2017-08-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微语绸缪
 □ 白瑞雪

  航天发射接连失利的这些日子,想起中国航天史上艰难的1996年。
  那一年,香港还没有回归,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53岁的美国女宇航员露西德人生第5次进入太空。
  那一年的2月15日,日后成为中国对外商业发射主力火箭的长征三号乙首飞失败,星箭俱毁的同时6人死亡。半年后,发射“中星七号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再次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一年之内的两次失败极大撼动了中国航天。10年前刚刚开始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长征火箭业务陷入低谷,国内市场经济大潮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局面记录下了航天人才最为稀缺的时期。
  内忧外患之中,中国航天人——那些留下来的,不怨不馁,深省笃思,建章立制。这一时期总结出来的多套标准,构成了中国航天受益至今的质量工作规范体系,航天人极端的负责、极端的求实、极端的严谨,影响了航天之外的很多领域、很多人。
  长征五号火箭本月发射失利后,有文章痛陈中国航天之弊,也有文章激烈驳之。正的反的,都是爱之深、护之真、恨之切。我们吃瓜群众纷纷以理性观察思考来讨论问题而不是成王败寇的情绪发泄,这就是社会的大进步。
  没有任何一项事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事业能够常战常胜,即便风霜严峻,我们能像上个世纪90年代一样从失败中汲取养分,失败则为岁月馈赠。更没有任何一种胜利可以信手拈来,在任务密集的今天,中国航天即便发射成功率稳居世界前列,从来都是警钟长鸣。
  落脚到为失败落泪的每一位航天人,个中滋味百般,外人难以谅察。然而需要反思的不仅是他们。
  与修条路、盖栋楼不一样,航天技术、工程和产业的套利周期尤为漫长。利不在眼前,利可能在遥远的未来,但不能因为它过于遥远而不去做。那么,我们的经济考量是否包容这样一项反功利性的事业?我们的科研机制是否能够像当年一样支撑起领导者无私无畏、技术骨干一心一意、年轻人朝气蓬勃、人人勇于承担责任?我们的评价体系怎样给予勤力者与劳动付出相对等的物质和精神鼓励?我们的宣传机构是在着力传播中国航天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还是仅仅把它作为某种预设命题及一堆宏大空词儿的载体?
  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脚步太匆匆,浮躁、功利如地球流感。真不知我们都在急个啥呢?
  航天难在时间。25年过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完了扎扎实实的两步。快40年了,人类飞得最远的航天器——“旅行者1号”探测器才抵达太阳系边缘。
  航天也美在时间。上一茬航天人不在了,他们制造的航天器也许还在太空中优雅飞行。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我们的子孙无疑将更好地享受被航天改变的生活。
  让科学回归科学,让航天回归航天。中国航天,应该是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