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王莽谦恭未篡时

2017-07-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傅绍万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教给人识人的方法: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先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诗中提到的两个人物,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偶像,古往今来,为人称颂。周代,周成王年少,周公摄政,说他有篡位野心的流言四起。但是,周公忠心不二,成王成年之后,周公还政于成王。汉代的王莽,千百年间被人唾骂,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臣。这样,他的一生便一无可取之处。他篡汉之前做人做事做官的高风亮节,也成了“作伪”。白居易所说的“谦恭未篡时”,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白老先生的谆谆劝导,也未必说得有理,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王莽这个人物是复杂的,史上对他的评价有多种。这也告诉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从来就是多元的。
  首先,政治人物发达之前的作为,没有什么伪,没有什么真,多是看他最后的成败。
  王莽这个人,门第高贵。姑姑是皇后,叔伯个个做将军。一群兄弟,个个声色犬马,只有王莽,少时丧父,孤苦贫困。他折节恭俭,勤奋博学,爵位越尊,节操愈谦。舆马衣裘,广施宾客,家无所余。做了辅政之后,愈为节俭。母亲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候,王莽让妻子迎接,“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王莽接受安汉公封号之后,还上书提出“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他的儿子杀死奴婢,王莽竟命令儿子自杀。
  王莽的事迹,常人难以企及。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给予其高度评价,他说,王莽这个人,他的道德,他的人格,是深可景仰的。而史书的卑鄙,在于成王败寇。假如王莽是一个成功者,他的事迹就成了伟大人物的卓越品格。他失败了,他所做的这些就都被说成了作伪,说成了一种道德污点。
  其次,政治人物发达之后的表现,没有什么正常,没有什么反常,一切都属正常。
  政治人物掌握了权力,就成为一个符号,为本集团的群体力量推动,行使着一种集体意志。为了政治的需要,为了政权的稳固,柔弱者变得刚强,仁爱者变得暴戾,正直者变得伪诈,都不难理解。
  在汉代,豪强兼并,民不聊生,士大夫群中涌动着一股改革思潮。王莽重权在握之后,想有一番大作为,实施了所谓“新政”。他撕下了谦恭的面纱,采取了霹雳手段,最严厉的一招是:“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这种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情,只有推翻大地主赖以存在的政权,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王莽的做法招致激烈反抗。王莽实行了币制改革,结果信誉不高,假币流行,靠严打来整治,又弄得“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几年后宣布新法作废,政权根基就动摇了。王莽还设立了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带来的却是等级、秩序和思想的混乱。王莽取代汉朝政权,并无多少阻碍,大权在手,本想可以加重威权,便于新法通行,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反造成天下大乱,只赚了个篡汉的大奸大恶之名。
  再次,政治人物身后的是非,斩不断,理还乱,因为史家论人,民间口碑,有多重标准。
  一是忠奸之分。曹操本是大英雄,却背了个奸臣的千古骂名。刘备是个作伪之人,却成了忠臣,赚取了后世称颂。可历史的真相是:曹操至死没篡汉,孙权拖后刘备一年才称帝,而“刘皇叔”听说曹丕篡汉,不去复兴汉室,不听人劝止,猴急猴急立马登基做了皇帝。谁是忠,谁是奸?这历史传来传去,怎么这么颠三倒四?
  当年的王莽,发迹于姑姑王皇后擅权,王莽辅政,历经成帝、哀帝、平帝三朝,哀帝、平帝早死,又从刘姓中拉出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准备接班。这个时候,汉朝政权基本有名无实。有史学家说,王莽想做事,登基做皇帝无可指摘,但他想做事却没有做成事,把事情做得一塌糊涂,一顶篡汉的帽子戴上头也就没法喊冤叫屈了。
  二是功业成败。史家其实无是非,胜者王侯败者寇。那些开创百年基业的成功者,像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杀掉兄长和弟弟,逼老爹下台,才当上了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则是辜负了周世宗的信任嘱托,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来了江山。可他们却都戴上了百代英主的桂冠,而像王莽这类失败者,却成了被无情嘲讽的倒霉蛋。
  三是道德高下。这是历史人物的副产品,却被民间所看重。有的人为历史立下道德典范,有的人留下历史污点,便被道德君子评说千百年。
  大处论历史,要看政治人物功业。小处论古人,对政治人物横挑鼻子竖挑眼,也未尝不可。只要是史实,就可以拿来评说。有了这种历史观,就可以长出一双历史的慧眼,就可以剥掉史家涂在政治人物身上的油彩。人无完人,历史上的名人、伟人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