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智能红利能无限“吃”下去吗

2017-07-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禾刀
  《智能转型:从锈带到智带的经济奇迹》作者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是经济学术语“新兴市场”一词的提出者,阿格塔米尔调查发现,许多原本从美国迁出的企业正在“回流”,而选择的落脚之地往往是原本被一些媒体视为美国生产日显“暮气”的“锈带”——他们大举进军智能制造,一条条“智带”油然而生。  
  几乎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便通过各种场合反复指出,许多工厂只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变成跨国企业的生产外包,利润薄,技术含量低,抗风浪能力弱。这些当初奔着人力成本优势来到中国的企业,一旦面对新的成本优势,没理由不重新选择。有意在美国投资建厂的郭台铭,就曾公开表示对机器人前景十分看好,而美国机器人智能生产的成本优势很可能是郭台铭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
  国内企业尚且如此作想,市场嗅觉灵敏的跨国企业更不待言。或者说,“锈带”的重生,智能充其量只是一根拐杖,根本在于,这些回流企业可以通过机器人生产、3D打印等智能技术,以接近量身打造的生产,制造高附加值的复杂产品,形成智能成本优势。相比之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亚洲在科研实力和工程应用等智能建设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
  阿格塔米尔指出,过去数十年间,我们近乎痴迷于创造尽可能廉价的产品,而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我们注重的将是制造尽可能智能的产品。毫无疑问,在“智带”建设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不能忽视的是,“智带”本质上是市场化的产物,缺少市场需求的激励,许多研究成果根本走不出实验室,甚至也缺乏研发动力。
  与那些刻意弱化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经济学著作截然不同,阿格塔米尔始终将政府摆在“智带”建设的重要位置。相较于市场的急功近利,政府既可以做那些基础但创造直接利润低的基础研究工作,还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智力集群。
  需要指出的是,“智带”诞生前“锈带”并非满目荒芜。实际上,历史上“锈带”区域曾诞生过大量国际巨头,因此形成了集配套生产、科研等于一体的智力生态。跨国企业的回归,无疑是对既有资源的一次成功激活,只不过不再是重回劳动力密集化的大生产,而代之的是智力密集型模式。
  谈到“锈带”的复兴,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曾在国内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但后来又逐渐衰落式微的诸多大型国企。在特殊年代,国企布局追求的是战略安全,为此不少国企布局内陆三线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企不得不按照成本原则向优势区位搬迁,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锈带”。也就是说,照搬国外“智带”复兴模式,对振兴传统老工业基地未必适用。
  当然,国内“智带”建设或可区别于国外“锈带”复兴模式而另辟蹊径。今天国内早就形成了智力集散地,也具备完善的市场生产体系,其中也不乏在国际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整合恰当,阿格塔米尔笔下的“智带”完全可以在我们身边重建。
  总之,无论“锈带”还是“智带”,最终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还是利润,毕竟市场是逐利场而非道德场。阿格塔米尔抛给读者最大的疑问或是:继人口红利之后的智能红利真能无限“吃”下去吗?
  《智能转型:从锈带到智带的经济奇迹》
  [美] 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 著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