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逆反是要付出代价的

2017-04-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傅绍万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但是,若是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逆反,那结果就非常可怕了。明代的万历皇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万历当皇帝时刚刚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治理一个大帝国啊?他靠身边的三个关键人物:他的母亲慈圣太后,他的贴身太监冯保,他的老师、辅政大臣张居正。母亲有头脑,但极其严厉。她和小皇帝住在一起,每天监督小皇帝读书。白天功课结束,晚上还要温习一遍,背不出来,就要罚跪。她对小皇帝的生活同样要求苛刻,期望他将来成为尧舜之君。在皇帝小的时候,这是对的,但是,她犯了个大错误,就是皇帝成人之后,就该把他当皇帝了,而不能再当孩子看,这也关乎国体。
  慈圣太后做了两件错事,让年轻皇帝不能原谅,也给冯保和张居正种下了日后的惨祸。第一件事,皇帝长到十八岁,应当亲政了,张居正也屡次上奏,要归政于皇帝,但是,慈圣下旨,要再等十二年,“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做商量。”这就相当于剥夺了皇帝的权力。第二件事,更该让皇帝仇恨了。年轻皇帝精力充沛,又无事可做,一次,在太监的唆使下,身穿便服,到皇宫外打架、酗酒。慈圣太后接到报告,把皇帝唤到跟前,让他跪在地上,一五一十,数说过失。最后,拿给皇帝一本书,皇帝翻开来,看到的是《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读到“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眼泪从眼眶里直流。这是说的汉代辅政大臣废除皇帝,另立新君的事。现在的“昌邑王”就是万历,霍光就是张居正,皇帝的一次狂欢,换来的是这样可怕的结局!当然,在张居正的力劝之下,太后心意回转,但还是逼迫皇帝下了罪己诏,一份给太监,一份给内阁,使皇帝的丑闻传遍天下。
  人类的弱点,是记别人好时少,记别人不好时多,万历皇帝这个弱点更为突出。他从此仇母,并把这种仇视转嫁到冯保、张居正身上。皇帝清楚,母亲的强横,是背后站着两个权势人物,这就是冯保、张居正。太后通过冯保,控制外臣。张居正看到冯保的势力,因此一直与他保持和睦相处。冯保对张居正,也是维护有加。张居正为皇帝讲课,冯保常常站在旁边,劝导皇帝:张先生是辅政的大臣啊!借这次皇帝的丑闻事件,冯、张二人又从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冯保借机排除异己,赶走了一大批太监。张居正借机将权力之手伸向了皇宫,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领地,上书要求“宫中之事,皆宜预闻”,这就是取祸之道了。
  张居正还做了几件令年轻皇帝恼怒的事。万历私自铸钱,他谏阻;万历在外地安排织造,他谏阻;万历要给岳父封爵位,他打折扣。这些事情,张居正做得对。但是,一个本该亲政的皇帝,处处遭人牵制,仇恨的种子必定要疯长。
  万历二十岁时,张居正去世,万历翻身的机会到了,报复的机会到了。他先把冯保赶出宫外,逮捕、抄家。母亲过问,这个过去朝夕问安的孝顺儿子,索性不到母亲的宫里一步了。对付完活人,又收拾死人。他下诏削去张居正的一切封号,取消张居正生前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又抄了张居正的家。张的一个儿子自缢身死,一个儿子自杀未遂,七旬多的老母衣食无着。内阁和六部大臣纷纷上书劝谏,这种情形之下,万历却下了这样的诏书:“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斫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书、张顺,俱令烟瘴地面充军。”一代功臣,就落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
  万历的逆反,表现出的是疯狂的报复。报复的残酷无情,已经表现出他心理的极度变态。这种报复,使一个王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万历死后仅仅二十四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明朝覆灭。他的两个儿子,太子朱常洛,当皇帝仅仅二十九天,吃红丸而毙命。他的另一个儿子,福王朱常洵,被农民起义军活捉,当场杀死,这也属于寡恩无情,报之子孙吧?
  曾记得贞观三年,马周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了一封奏议,提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他对太宗建议,“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万历的作为,上欠君德,中亏国体,下失人心,更使忠正之臣寒心,国家有难,再去找谁效命?到了熹宗天启、思宗崇祯,国家艰难之际,又想起功臣,为张居正及其子孙复官复荫,以激励当日的臣工,但已经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