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贫困村上演“新六尺巷”

2016-12-13 作者: 从春龙 董卿 来源: 大众日报
  26
  □本报记者 从春龙 董卿 
  本报通讯员 孟宪法 程建令 王钦超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事流传已久。近日,烟台龙口市北马镇埠上王家村的村民王成洪主动将院墙后移了2米。在这个只有110亩地、寸土寸金的村子,这么做着实不易,被人们赞为“新六尺巷”。
  埠上王家村是龙口市的20个贫困村之一。全村39户96人,因为修高速公路占用等原因,村里仅有土地11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其余都是山耩薄地。村集体无收入,属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村庄,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
  今年3月,龙口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开始了对这个村的帮扶。李晓君成为该村第一书记,进村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村“靓”起来。李晓君发动村干部和村民将乱草堆、粪堆、土堆等全部清运出去,又协调资金硬化道路、安装地埋式垃圾箱、建停车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历史原因,王成洪家的院墙向外“伸”出一块,村中的一条干道到这里就被“卡”了脖子。“经信局的领导帮我们村把1966年挖大渠的疏石堆都清运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参与。”在大家的感染下,为拓宽街道,62岁的王成洪主动将院墙后移2米。“门前大路通了,我走着也觉得痛快。”
  真正让村民有了生活信心的,还是帮扶干部给村里竖起的“金招牌”。考虑到村子临近高速公路的便利条件,局里设计了两处广告位,很快,两家企业各出资20万元建设了大型广告牌,并每年给村里4万元的土地租用费。短短几个月时间,村子就有了大变化。
  从2011年开始,龙口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在6年里相继帮扶了3个村。他们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础上,“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精准扶贫,使所包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大的变化。
  2011年,该局开始帮扶北马镇东陈家村,先帮忙协调资金80余万元,彻底改造了电网。包村第一书记仲伟全积极联系,为村里发放2.6万元的种子和农机补贴,从而使糯玉米在村里迅速推广,一下发展了200多亩。南吕家村位于龙口市南部山区,第一书记李晓君与村两委成员集思广益,给村里的核桃注册了“香玲”品牌,以合作社的名义,把南吕家村的核桃一举打进了龙口市的两大超市,当年就实现村经济收入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