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前沿

九人团队的无限创新

——国网山东电科院智能电网研究室科技创新侧记

2014-10-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张 劲 
     本报记者 张思凯
 
  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有个9人小团队,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9岁,却承担了山东电网新能源及电力电子技术科技创新、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多项看似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工作:开展新能源发电并网检测、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控制技术、新能源并网远程测试和诊断技术……他们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以勇于创新、永不言败的姿态,续写了无穷的精彩!
  这个9人小团队,就是以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并网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于2010年4月建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团队——电科院智能电网研究室!
求新——
让院区光伏工程“亮”起来

  你若不仔细,可能看不到电科院电气试验楼南面的窗户玻璃与普通玻璃的差异。“这不是普通的窗户玻璃,你看到的类似窗户的方块,实际上是太阳能电池板。这是我们在新院区设计的亮点工程——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电科院智能电网研究室的程艳介绍。
  “结合玻璃幕墙,研究室安装了488块双玻组件,318块双玻单晶电池组件应用在幕墙内部,170块双玻多晶电池组件应用在幕墙外围,光伏电池总容量为96千瓦。”程艳介绍,“除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工程外,研究室还在建设逐日光伏发电工程。”
  电科院首席专家孙树敏对记者说:“逐日光伏发电工程是响应国家和省政府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号召而建起的,是山东电力科研试验基地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并网发电后,可为电科院提供照明和空调用电,将来还可以为交流和直流充电桩提供电源。 
求效——
让可再生能源“活”起来

  8月12日的长岛县砣叽岛景色迷人,可智能电网研究室的李广磊、于芃等根本没有心思欣赏美景,他们正紧张地进行混合储能系统、电压在线监测装置、柴油发电机组等设备联调。
  这一智能电网示范工程是由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间歇式可再生能源海岛电网运行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和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接入技术”共同资助完成。“该工程建好后,岛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将超过60%,形成风电、光伏发电、多种可再生能源电源。”孙树敏指着长岛地图上的大小岛屿介绍说,“那时,长岛的百姓可以享受到由风能、光能转变而来的稳定、优质、绿色的电能,逐步实现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
  “山东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3100公里的海岸线也有大量可开发的风电资源。”孙树敏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团队就是要创新能源科技,建立山东电力新能源科技发展的强大技术平台。”
求实——
让现场与实验室“连”起来

  电科院智能电网研究室一直坚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科研课题,再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该研究室今年已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科技项目10多项,已获授权专利30余项。
  6月7日,电科院进行了一场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测试试验,现场测试的办公室就是一个车载集装箱,里面有风电并网参数记录分析仪、电能质量数据采集记录仪等试验设备。“风来了!”研究室的毛庆波和赵帅开始全神贯注投入工作,在进行小功率两相短路测试时,风电机组在完成低电压故障穿越后停机了。
  孙树敏在接到现场测试人员电话汇报后,立即来到新能源远程测试及诊断实验室,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根据传输过来的数据和波形进行了一番分析后,准确找到了风电机组齿轮箱的故障点。
  电科院智能电网研究室进行的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等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并网特性检测工作就像一道闸门,过滤掉了危险因素,可以保障电网和风电场安全。
  为了解决风电场的远程测试难题,孙树敏等提出研发一套远程监控系统。2012年10月,作为“新能源发电并网基础运行数据的采集及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一个成果,风电场群远程监控分析系统在山东电科院正式投入了运行,为试验现场和实验室架起了一道桥梁。目前,该成果已拥有1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