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烟台向“下”发力

培养基层文艺骨干,让文化“活”起来

2014-04-15 作者: 记者 杜晓妮 通讯员 王平云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杜晓妮 通讯员 王平云 报道
  本报烟台讯 4月14日,莱山区西解甲庄文艺队队长傅佳华将以西解村文艺骨干的身份,参加今年莱山区举办的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这也是莱山区文化馆正式开馆以来,面向基层文化队伍举办的首届培训班。
  “由群众文艺骨干组成的民间文艺团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力量。今年莱山区改变以往单独向各村选派专业人才的方式,将面向83支村居文化队伍集中举办两期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每期持续一周。”莱山区文化馆馆长白莉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培育基层文化骨干2000余人,年辅导200多个成品节目。
  莱山区利用新场馆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只是烟台市基层文艺人才培养的一个剪影。今年4月2日,烟台市举办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惠民八项工程实施动员大会,对于今年的示范区创建工作,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明说:“软件方面要抓服务,文化服务要让老百姓能看见,能参与,能体验。”而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工程和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就是让老百姓在参与中体验的最好佐证。
  记者从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在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中,全国共有32个城市入选,烟台市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城市,这是2013年烟台市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承办十艺节之后,获得的第三张“国字号”名片。
  在下发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明确规定,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县、乡、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远程网络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0课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解决了地方的问题,文艺人才缺乏就浮上了水面。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匮乏,已成开展活动的制约因素。”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玲说,“接地气是今年八项工程的新点,不仅要着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丰富基层文化,还将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暖心活动。”
  在莱山区,西解村文化大院称得上是“高大上”。记者跟随傅佳华走进他们的排练室,270多套演出服、扇子、大鼓等文娱道具让傅佳华如数家珍:“这都是政府拨款给我们配置的,现在不仅有人教我们怎么演,还能让我们体面地演出。我们改编的小品《婆婆也是妈》还走进了咱区的大剧院,老百姓别提多带劲了。”
  如今,解甲庄街道有20余支业余文化队伍,共500余人,是村级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为了发挥文化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街道对每支队伍逐一登记造册,确定负责人。每年聘请专业文化辅导员,与20余支业余文化队伍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培训。”解甲庄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李居义告诉记者。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在烟台,“百姓舞台”文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基层文化日益活跃。目前,全市能够组合演出或排演整台大戏的民间文艺团队达1000余支。《闯海人》、《舒心日子扭着过》、《爷爷教我踩高跷》等4件群众艺术作品夺得十艺节“群星奖”,1人获评全国百名“群文之星”。
  从几年前腰上别着麦克风,一群人站在广场上被烈日炙烤,到现在规范宽敞大气的排练厅,让多年从事基层文艺培训工作的白莉感触颇深:“文化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开设的公益免费课程,两天时间就报名2000多人。”从开馆到现在,一共18个人的文化馆团队已经连轴忙了好几个月,“从周一到周日全部排满课程,每个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接下来,我们希望文化志愿者和文化骨干也加入文化培训工作,以点带面,让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