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微语绸缪

论土豪搞航天的可行

2014-02-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白瑞雪
  这些天,美国的土豪们显得尤其高端大气上档次。
  10天前,来自私营企业轨道科学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携带空间站上的垃圾踏上归途,结束第一次空间站送货任务。一个月前,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将邀请私企合作开发可靠、合算的商业化无人月球着陆器,随后又宣布向私企开放月球开采贵重资源的申请——这些政策被视作私人登月的第一步。
  与民间航天行为的繁荣相比,政府主导的航天活动似乎有些凄凉。去年年底,美国政府一度关门的萧瑟西风中,NASA在一次非正式会议上说,行星科学分部的研究项目可能重组,某些重大项目——比如“好奇号”火星车和“卡西尼”土星探测器,也许会提前中止。
  地主也有断粮的时候啊。想想“好奇号”也许将被遗弃在距离地球近则5500万公里、远则4亿公里的火星上,很多人的心都碎了。
  其实,对于任何国家的大工程来说,持续大笔投资均非易事。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航天“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窘境,很大程度上就是整体投入不足的结果。
  半个多世纪前,NASA制定的阿波罗计划最初并未得到总统艾森豪威尔支持,主要原因同样在于成本太高。艾森豪威尔要求提供充足理由,NASA称,西班牙女王当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支持麦哲伦探险、并最终发现美洲大陆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正好可与之相比。艾森豪威尔答:我可不会将自己的项链挂在登月者的脖子上!他把皮球踢给了下一届总统。预算依然庞大,不过,在加加林为苏联率先实现载人飞行的巨大刺激下,肯尼迪终于批准了这个耗资数百亿美元的项目。
  近年来,美国鼓励私人企业进入空间探索领域。成功实现近地轨道飞行的“龙”飞船、谷歌推出的“月球X大奖”等等充分证明:民间不差钱。 
  实际上,早在人类航天事业发轫之时,“土豪”就不是袖手旁观者。
  1929年上映的德国科幻电影《月球女郎》,讲述一位教授造出宇宙飞船去月球挖金子。由于研制资金不够,教授找来商人投资。商人又担心自己的利益无法保障,坚持随飞船上了月球。当遍地黄金的月球出现在眼前,商人见利忘义,把教授推下了火山口……瞧,这故事纠结得,既需要土豪的赞助,又透着股对人家的贬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德国火箭技术发展的影响,从科学界到民众,西方关于火箭是否能够到达月球的讨论盛极一时。美国一家报纸以《可口可乐公司向月球发射火箭》为题,绘声绘色描述了这家公司以不到200万美元的代价把红色炸药送抵月球的历程。这报道显然是愚人节的玩笑了,不过,民间力量想从航天的巨大预期效益中分一杯羹的愿望,可见一斑。
  诸国土豪虽然各有各的“豪”法,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钱、有热情。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拿“世界第一”已经不算新闻。而在2010年11月之前,占据世界超算排行榜榜首的只有美国和日本的机器。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云泉回忆说,2009年某天听了一次关于计算机科学的演讲之后,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找到他问:“搞台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要多少钱?我们几个兄弟愿意拿出十几个亿来争口气!”
  房地产商最终未能参与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但更多的企业成为了机器的使用者、推广者并从中获益。这几乎是国家工程的共同轨迹:政府出资研发—企业介入—技术普及。历史表明,技术的扩散是行业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正如如果没有广泛的民间参与,很难想象原本用于美国军方的互联网会带来轰轰烈烈的全球信息技术革命。
  当然,“太空企业化”还言之尚早。企业如何从短期难见效益的航天中得到及时回报,企业对成本的顾惜是否会损害航天飞行的可靠性安全性,皆存在不确定因素。
  在财政拮据尚未解决之前,美国政府没准儿会进一步拓展向私企开放的空间项目——这其中,中国土豪们有机会参与吗?
  假如“好奇号”重新冠名为“恒大号”、“脑白金号”,那该是一幅怎样的世界大同之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