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关注两会·特别报道

城镇化如何走出“山东道路”

2013-01-30 作者: 杨学莹 张海峰 韩希江 来源: 大众日报
  阚洪欣 绘图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张海峰 韩希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化中应注意哪些省情,“山东特色”应该是什么样子,代表、委员进行了热议。
“9成打工者不出省”决定“重心下移”
  “走出‘山东道路’首先要认清我省城镇体系的特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杨焕彩代表说,我省城镇体系有自己的特点:济青两大城市首位度不够,而中小城市发育较好,特别是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全国百强县数量稳居前三,约占1/4席位。另外,近几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规模铺开,成为一个特点。基于此,他认为,应加快培育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着力突破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要坚持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报告提出将城镇化的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省住建厅副厅长宋守军委员认为,这是基于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大量农民跨省打工不同,近20年来,山东农村劳动力90%以上在省内实现转移,其中70%在县域内实现转移。
  报告首次将“新型农村社区”置于城镇化基础地位。武城县长王胜强代表、齐河县县长孟令兴代表对此深有感触。德州搞“两区同建”,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步建一个农村产业园区,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双改变”。
  “山东省人口多,转移压力大,单靠大城市难以接纳,需要就近就地城镇化。”列席会议的省政府参事、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柴宝贵这样理解。
  着力点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不等于放弃大城市和城市群。“相反,这是我省的薄弱环节,应加快发展。”柴宝贵说,大与小各有使命:城市群代表我省参与区域竞争和资源分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就近就地转移农业人口,两者互相依托,构成有机的城市群落。
礼仪之邦应率先“宜居幸福”
  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要为人服务。代表、委员认为,作为礼仪之邦和经济大省,山东应该在建设幸福宜居城镇上率先取得突破。
  “咱山东人顾家。”烟建集团技工学校校长于建友代表是农民工出身,他发现烟台建筑工地有不少四川、湖南、安徽籍工人,一年到头不回家,而烟台本地的工人,每天不辞劳苦往郊区的家里跑,为的就是陪陪老人孩子。
   “山东人守土重迁的习惯,也有利于减少留守儿童、两地分居等社会问题;从经济上看,转移成本低,也容易买房稳定下来。”邹平县长邹继刚代表说,不管是对户籍人口还是转移农民,城市的首要职责都是搞好公共服务,责无旁贷。
  2012年底前,潍坊市将经适房首次向外来务工人员放开申请。“我们的年轻职工都很兴奋。这是一个大进步。”山东恒联投资总裁李瑞丰代表说,企业可以为这些农村青年加入城镇职工医疗、养老保险,但住房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政府还应加大公共服务覆盖力度。
  山东财经大学陈华委员认为,过去有些地方的城镇化存在误区,以为城镇化就是占地盖楼、造城,使得农民失地却没工作、没市民待遇、成为“城市农村两不管”的边缘人;认为城镇化就是农转非,拿人口机械增长换数据,都与宜居幸福的原则相悖。
避免千城一面 保持齐风鲁韵
  城镇化需要提升城镇功能、承载力,离不开硬件建设。柴宝贵认为,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地域文化,要找准自身特点,放大自身优势,走出自己的道路。一定不要千城一面、抄袭模仿。
  作为规划专家,柴宝贵走了很多城市,发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严重。“人家盖高楼你也盖高楼,人家弄三块板马路你也弄三块板马路。把房子都建成了‘兵营’、‘麻将牌’,求新求变心切,缺乏魅力和吸引力,哪天不满意再拆,会造成巨大浪费。”
  柴宝贵认为,城市特色包括产业特色、布局特色、面貌特色、文化特色,如济宁历史文化深厚,布局中规中矩;蒙阴的山区小镇、青岛的红瓦绿树、威海的依山傍海,都风貌鲜明。“山东有山、海、河、湖、泉,自然资源多好啊!那种推山、砍树、填塘、人为取直道路、取直河道的做法太愚蠢了!”他说。
  柴宝贵强调城镇化不能“目中无‘人’”,城市不能为车服务,以广场、大楼、占地为主,要以提升功能为主,解决好人的看病、上学、交通、社交空间,城市不能见物不见人,中看不中用。城市建设不要搞长官意志,要多征求百姓和专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