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

秉持“三个一切”繁荣社会科学

日期: 2011-11-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多年的实践证明,任何理论只有回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最终判定其正确与否;只有在推动和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最终体现出其社会价值。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一切社科理论研究都会失去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哲学社会科学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程度,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程度。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深刻把握坚持正确的文化创作方向这一根本性问题,把“三个一切”作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牢固政治基石,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切为了群众: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
  一切为了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它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其研究工作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既来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多年的实践证明,任何理论只有回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最终判定其正确与否;只有在推动和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最终体现出其社会价值。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一切社科理论研究都会失去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哲学社会科学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程度,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程度。
  按照“一切为了群众”的要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关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责任意识,解决好“为了谁”,坚持科研为民,坚持关注民生,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确定科研课题、配置科研资源的出发点,将个人志趣、专长与群众需求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要把对党和政府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结合起来,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当好参谋助手。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学术研究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推出理论界叫得响、社会上反映好、党和政府决策用得上的精品力作,在推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
  按照“一切为了群众”的要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基,应用对策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扎实,应用对策研究就不会有重大突破;离开对应用对策研究的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就会失去活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同样重要,两者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和精神文化需求,但在具体组织开展研究的着力点和成果形成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要正确处理好,既不能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而轻视应用对策研究;也不能过分强调应用对策研究的重要性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两者不是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学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都统一于“一切为了群众”之中。

  一切依靠群众: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
  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强调的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要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教育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其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观念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群众生活中存在着哲学社会科学“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优秀的哲学社会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根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掌握一切生动的生产生活内容和形式,然后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咨询对策权。不感知时代的脉搏,不熟悉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不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呆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式地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或仅凭个人的体验顿悟和奇思妙想,是产生不了精品力作,产生不了学术大家的,也就做不了或做不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按照“一切依靠群众”要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关键是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解决好“依靠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与生活,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科学研究之树常青,惟有走进群众、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升华认识。面对新形势下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实践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拜群众为师,注重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提炼研究题材,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
  按照“一切依靠群众”要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反映现实问题的关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讴歌人民群众创造性伟大实践,唱响主旋律,这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人民内部矛盾,有些地方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对存在“问题”怎么看,特别是从研究的角度,是积极应对,深入思考,探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还是回避矛盾,掩饰问题。这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带着问题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找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用武之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回答好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种种问题和疑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带着问题搞研究,切忌“报喜不报忧”,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对现实社会生活提出的、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一切服务群众: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指向和最终归宿
  一切服务群众,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它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方位地做好服务工作。按照“一切服务群众”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为人民群众伟大社会实践和精神文化需求服务。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归宿。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只有在服务群众、指导实践中拿出研究成果,才能不断为社会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使社会科学发展充满生机活力。要通过“三个一切”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提高服务的本领,回答好“我是谁”。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紧紧关注新形势新阶段新条件下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新课题,认真研究和回答好,及时提炼、概括和总结好新的实践经验。要警惕“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认真克服当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世俗世风,克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铺不下身子潜心学术研究的风气,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意识,把学习作为安身立命的本钱,作为提升本领能力的途径,努力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真实本领。要全面把握群众的实际利益需求,端正服务态度,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做好服务文章。对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要及时反映,对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努力满足,对群众的思想问题要耐心疏导,想群众之所想,言群众之所言,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的“门坎上”、“心坎上”。
  按照“一切服务群众”的要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正确处理研究提高与推广普及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导,需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深入推进学术理论研究,从而指导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但同时,正确的思想理论还需要广泛宣传普及,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识所掌握,才会切实变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因此,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普及和转化,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众化。近些年开展科学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普及的实践告诉我们,复杂的概念可以简洁地阐释,高深的理论可以通俗地表述,那种脱离人民大众的、孤芳自赏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毫无价值的,那些有损甚至根本违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研究更是要坚决抵制的。而那些代表群众利益而又易于被群众接受的理论,往往更能点燃群众的热情,开启群众的智慧,激发群众的力量。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转变学风文风,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在为人民群众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学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真正为人民大众所掌握,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进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执笔:王希军、韩 冰、冯 锋)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