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要闻 今日关注

一位奶农眼中的乳品新国标

  • 日期:20110710
  • 作者:李剑桥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李剑桥

  6月份,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在行业内外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焦点之一是生乳蛋白质含量,新国标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的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争论焦点之二是每毫克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100万、200万、400万四级调整为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19倍。
  争论中,有人称,乳业标准被大企业绑架,中国乳业新标准是个别企业起草的,是全球最差、最低的标准。也有人怀疑,炒作这一话题可能有洋奶粉的影子,目的是进一步打击国人对国产奶的消费信心,彻底打垮国产奶。
  省内相关方面如何评价乳品新国标?记者进行了采访。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奶牛养殖大户李元荣养了20多年奶牛。他对记者表示,他这个老养牛户对新国标还不大清楚,如果以质论价,分等级收奶,他赞成新国标;如果还是收购企业主导奶价,奶质由加工企业说了算,新国标对养殖户没有多大意义。乳品加工企业如果在生乳新国标蛋白质含量的基础上,制定优质优价具体执行办法,收购的原料奶蛋白质含量每提高0.1个百分点,相应提高其收购价格,奶农、企业利益都得到保障;如果在生乳新国标菌落总数的基础上,制定奖励办法,收购的原料奶每降低20万个/毫克菌落总数,给予奶农一定比例的奖励,以增强奶农提高灭菌消毒意识。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收购更多优质安全的原料奶。
  李元荣还说,一次次争论奶农都是局外人,何时听听养殖户的意见和呼声。
  在山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张志民看来,高度关注、激烈争论的本身是一种进步。
  张志民介绍,在一定范围内乳品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细菌指标越低越好。但从我国奶业发展水平和饲养现状看,对两项指标进行适当调整是科学、实事求是的,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目前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许多地方不到50%,甚至不到30%,一家养三四头、七八头甚至一二十头的还很多。养殖户们养殖技术参差不齐,质量无法保证高度一致化,存储运输设备监测设备一时无法达到国外标准。如果标准过高,不符合国情。
  张志民认为,从两项指标自身考虑,蛋白质含量2.8%是一个最低标准,必须达到的标准,不是乳品企业的产品标准;细菌总数指标200万个/毫克是一个严格的限量标准,不能突破。两个指标是指导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底线,是生乳生产和收购的准入门槛,但绝不是惟一的标准。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生乳蛋白质含量高一个百分点或低一个百分点都不会对乳制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产生影响。
  佳宝乳业副总经理聂克平说,此次新国标改变指标完全没必要。不管是散养户,还是规模化养殖场,质量标准应该一致,不能因为照顾散养殖户而降低标准,况且目前散养户的养殖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只要按照标准饲养,牛奶质量是有保障的。此次新国标改变指标,本意可能是好的,是为了照顾各方利益,但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