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齐鲁文化

不传教的传教士

  • 日期:20110531
  • 作者:石 玲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石 玲

  卫礼贤来自德国,上世纪初开始在青岛传教,他的汉学家生涯,也从这里开始起步。他出生在青岛的儿子卫德明,后来也成为在国际上颇负声望的汉学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们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对《易经》的翻译与讲授,使西方文化世界掀开《周易》这部神奇智慧之书,在欧美产生了巨大影响。
  卫氏父子与我们山东有着一份特殊的缘分,卫礼贤57岁的人生有20多年在青岛度过,对山东很有感情。他到潍县、青州、济南、泰山、曲阜旅行,记录了当地的名山大川、风土习俗。在曲阜,他参加了孔子后裔的婚礼;在济南,他得到当时的山东巡抚周馥的接待,他称济南是“中国最清洁的城市之一”。
  卫礼贤与中国文化结缘始于一份宗教的使命。他于19世纪末从德国来华传教时还是威廉,一接触到中国文化,就让他从此不能自拔,自取汉名,到青岛后甚至自称是山东人。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悖论,卫礼贤以一个传教士来华,却被中国文化征服,成为中国文化积极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这恐怕连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他说,“我在中国没有为一个人施过洗,所以我也许能够走得更近,真正触摸到中国人的本质”。
  1900年,卫礼贤在青岛创办了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这所学校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早期中学之一,开风气之先。由于该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绩优异,1906年清政府赏给卫礼贤四品顶戴,他成了青岛赫赫有名的“卫大人”。在卫礼贤聘请的中国教员中,有不少是熟读儒家经籍的旧文人,他们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举人或贡生,其中不乏饱学之士。例如平度籍举人邢克昌,就是卫礼贤最早的经学老师,卫礼贤对《论语》、《大学》、《诗经》等儒家经籍的学习、理解及早期翻译,多得益于他的帮助。卫礼贤组织尊孔文社,弘扬儒家文化,和当时在青岛的文化名流聚会。1914年,卫礼贤创建尊孔文社藏书楼。这是青岛第一个现代图书馆,亦为中国早期图书馆之一。
  他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当属译介中国文化典籍,包括《论语》等,向西方介绍中国尤其是山东的风土与人情,如《山东的丧葬风俗》、《中国的社交礼仪》、《中国的民间童话》等,而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还是对《易经》的翻译。
  翻译《易经》是卫礼贤穷尽心力去做的一件事,前后花去他十年左右的时光。在青岛,卫礼贤与劳乃宣、康有为、辜鸿铭等文化名流多有交往,他在《中国心灵》一书中对此有记载。他对《易经》的理解得益于劳乃宣的倾力帮助。他的德文版《易经》1924年在德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至今已再版20多次,还被翻译成英、西班牙、法、意等多种语言,成为西方公认的权威版本。这些译本迅速使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了德国思想界主流之中,影响到黑塞、荣格这样的大作家和思想家。黑塞在读完《道德经》译本后写道:“中国哲学家老子,在以往的两千年内并不为欧洲所知,但在过去的15年内却被翻译成了所有的欧洲语言,他的《道德经》也成了一本时髦书。”《易经》译本是在劳乃宣向卫礼贤进行详细且深入的文本解释的基础之上,加上他自己的西学背景而产生的。1951年在英国和美国出了英译本,荣格专门为此书写了前言称其为“无与伦比的版本”。之后又被译成了荷兰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上世纪70年代,英译本在美国成为嬉皮士运动的神书。为了纪念他,德国波恩还建立了卫礼贤翻译研究中心。
  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汉学家,卫礼贤对中国文化研究还不止于此,除了翻译《易经》,他还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中国心灵》、《中国经济心理》、《孔子与儒教》、《老子与道教》、《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等,其中尤以《中国心灵》一书影响巨大,这本书早在1928年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98年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翻译出版了这本书。
  卫德明是卫礼贤的第三个孩子,他在青岛出生并接受早期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全家回到德国,1932年在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是研究中国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之后又回到中国,最初做德国和瑞士报纸的记者,后在北京大学教授德语,主编过《德华大辞典》。1948年赴美国定居,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
  卫德明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等皆有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还应该是他禀承家学渊源对《易经》的研究,他以讲授《易经》蜚声欧美,对西欧《易经》学研究的影响一直保持到今天。最能代表他本人《周易》研究水平的,是他1951年到1967年在瑞士爱诺斯圆桌会议上的七篇演讲,197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将这七篇论文结集以《〈周易〉中的天地人:七篇爱诺斯演讲稿》为题出版,后多次再版。他的《〈易经〉八论》1960年由普林斯顿大出版社出版后也多次再版,还被译成塞尔维亚、西班牙、德等多种文字。他的《西方传统中的〈周易〉》,是较早对西方《周易》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的专著。卫德明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从古代一直贯穿到二十世纪,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涉及诗歌、戏剧、赋等多种文体。
  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汉籍收藏较为丰富,这里面有卫德明的功劳,馆内仅他搜集的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就达258种之多。
  卫氏父子对中国文化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大量心血,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