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今日关注

洪水如何变“财富”

——冬春连旱反思录②

  • 日期:20110322
  • 作者:□ 本报记者 张海峰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数十亿方水白白流走

  3月9日,临邑县大陈家村一派繁忙的春灌景象。村民陈玉海说,去冬河里一直存有水,他家的二亩地如果用河水浇三四个小时就能浇一遍,用机井水的话大约六七个小时,而且离河水这么近,综合比较还是用河水省钱又便利。
  与此同时,阳信县河流镇河流村沟盘河两旁,抽水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一字排开,汩汩清水送入不远处的麦田里。正在给小麦浇水的村民宋小民告诉笔者:“今年虽是大旱之年,但从去年夏天大雨之后,这里沟满壕平,到现在浇地一点也不犯愁。”
  阳信县水务局干部赵风田告诉记者,从前一旦发生暴雨洪水,总是千方百计使其尽快入海为安。但通过建闸蓄水、清淤固堤、恢复自然状态,对河道梯级开发,拦蓄汛末尾水、地表径流和灌溉尾水,实现了河水的丰蓄枯用。项目总投资1916万元,将来年可调节增加河道蓄水能力450万立方米,有效保护农田面积24.5万亩。
  记者近期在我省德州、滨州、聊城等地看到,各支干流河道水源比较充沛,给春灌提供了有利条件。去年汛期,我省鲁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徒骇河、德惠新河、马颊河等鲁北主要河道自1964以年来首次同时发生超警戒水位大洪水,此次罕见洪灾,创下了我省防汛转移人口、上阵人员等多项历史之最,最终实现了堤防无一决口、群众无一伤亡的目标。 
  各地在奋力抗洪救灾的同时,着眼于洪水资源化利用,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落闸蓄水,取得了防洪和蓄水的双重效益。根据测算,仅鲁西北地区就增加地表蓄水量1.3亿方,补充地下水24亿方。
  数据显示,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毫米依次递减至鲁西北内陆的550毫米,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4个月内,多年平均出境水量达76亿方。这其中,虽有生态补给用水的需求,但数十亿方水却是白白流走了。

  水库:防汛更要蓄水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山东水资源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资料显示,1980年—2000年与1956年—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曹升乐认为,增加山东的有效水资源供给量,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水利设施特别是已建水库,尽可能多的蓄水、提高兴利效益。
  雨洪水的资源化离不开工程基础。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建成各类水库6285座,其中大型水库36座、中型水库213座、小型水库6036座,总库容198.25亿方,兴利库容85.16亿方。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规划内的4054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蓄水能力增加了40多亿方,仅158座大中型水库就比历年同期多蓄13亿方。
  水库一方面承担防洪任务,另一方面又承担兴利任务,而兴利与防洪矛盾焦点就是在汛期水库运行时应采用怎样的汛限水位。采用的汛限水位高,有利于兴利而不利于防洪;采用的汛限水位低,则有利于防洪而不利于兴利。地方政府和水库管理单位承担着非常重的防汛责任。防汛责任有据追究,无水可用则是天灾。曹升乐表示,当前水库运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汛期,水库采用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汛限水位,当大暴雨发生在汛初时,为了安全常常不敢蓄水,而到汛末时常因无大的降水而又蓄不上水,使水库满足了防洪安全,而达不到最大限度地多蓄水兴利的目的。应改变目前对水库采用的单一汛限水位的运行方式,对汛限水位应进行动态控制,即“峰量综合控制法”,通过科学抬高水库汛限水位或动态管理汛限水位,将多蓄的水量通过联合调度在非汛期适时下泄,以解决区域性严重缺水问题。

  高效利用“生态水”

  通过生态型湿地存蓄水源也是一个办法,如今春已建成的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发挥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功能,投入当地抗旱农田灌溉中,利用拦蓄水资源灌溉农田近百万亩,有效缓解了当地旱情。
  我省确立了“上游突出涵养水源,中游实行库河调蓄,下游建设生态湿地”的思路,加快生态水系建设,每个市都已经拿出一条重要河流进行试点。5年内重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下水保护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将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70%,大幅减少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面积。截至去年汛末,已通过一大批水库调蓄、河道拦蓄、湿地存蓄和地下水补源工程等各类洪水资源化利用措施,全省蓄水比往年增加29亿立方米。这部分水源,在随后的严峻旱情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升乐认为,从总体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特别是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仍是短板。山东应适时调整防洪抗旱战略目标,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向大力建设供水及抗旱保障系统及水源储备体系的目标转化,注重实现雨洪水的资源化管理,以满足供水、抗旱和生态用水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