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观点

■画里有话

家庭互助献血拯救不了“血荒”

  • 日期:20110304
  • 作者:邓海建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漫画/ 李晓宜
  □ 邓海建

  南京江宁区一名孕妇急等剖腹产,医院却催要献血证,此事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许多大医院在手术前都要求患者亲友先要去献血。对此,江苏省卫生厅人士说,在用血紧张的大背景下,手术前动员亲友献血“无可厚非”。(3月3日《重庆晨报》)
  家人要用血,亲友发挥一下血浓于水的精神,自然无可厚非;更何况“献血法”第十五条也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但家庭互助献血毕竟不是拯救“血荒”的好主意,如果“用多少、献多少”的应急规则一旦常态化,后果不堪设想——要用血的病人,未必个个有“亲友”;即便有亲属,也未必正好合乎用血要求,医院总不能见死不救吧。长此以往,血液必然是出的多、进的少,难道我们就只有活活死在“血荒”上?
  事实上,因“血荒”而推崇的“互助献血”,不可避免地带有强制或要挟的意味,无偿献血的“道德纯粹”迟早也会被这种情绪蚕食,最后,“血荒”恐怕只会积重难返。
  一方面,我们承认家庭互助献血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清楚,这只是个应急的办法、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我们总不能拿临时措施当工作常态。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血荒”在不少城市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血液库存量下降,医院临床用血紧张;及至今年春节期间,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时有“微博求血”的故事出现。频频出现的“血荒”,据说已引起不少人大代表的关注。
  关于“血荒”的纾解之道,学者专家都有见仁见智的说法。但公众也许只认一个理儿:献血无偿,为什么用血有偿又困难?这显然是个道德与市场互博的问题,而“心结”解不开,“血荒”还是无解——不管你如何鼓噪,最终还是要说服民众捋起袖子去献血。“血荒”了,摆出一副“你不得不献血”的冷面孔;“血荒”之前,干什么去了?“互助”完了,你还怎么让人家继续“满腔热血”地支持义务献血?
  有几个问题令公众一直如鲠在喉:既然献血是免费的、是一种义务;那么,用血的价格构成能不能证明“非商业”属性、无偿(至少是低成本)用血该不该成为公民的合法权利?献血之前温言软语、你侬我侬,怎么轮到自己需要用血的时候就忽然“机关重重、路途险阻”?用血紧张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职能部门除了坐等患者家属“献血救命”之外,能否拿出办法来激活公众的献血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