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新晨报>女声 第6版

“中国式家庭医生”值得期待

  • 日期:20121124
  • 作者:
  • 来源:新晨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记者近日从桂林市卫生局获悉,刚出台的 《桂林市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试行)》规定,市民可免费在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健康医生团队中自由选择家庭健康医生签约。今后,签约市民不出社区便能享受到常见病、慢性病诊治,以及健康咨询和指导(《桂林晚报》)。

    根据《方案》的规定,家庭医生式服务目前主要有两个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居民”模式;一种是“全科医学团队+家庭健康医生+社区居民”模式。其实不管是哪种服务模式,都把过去的医生坐等患者上门然后提供服务,变为患者在家坐等医生上门,享受服务。

    虽然受当前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实力薄弱的限制,目前这种家庭医生式的服务,还只能限于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定的医疗群体,但是如果贯彻落实得好,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类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而且,因为这些患者在家庭得到了必要的救治,或者说接受了健康和护理指导而减少了发病几率,也就相应减少了他们去医院求医问药的几率,客观上也缓解了各级医院的求医人数,减轻了医院的工作压力。(苑广阔)

    硕士研究生整容求职是自我歧视

    单眼皮“变”成双眼皮、鼻子也“长”高了……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男生曾凡(化名)花费上万元整容,他认为“变脸”后可扫除一切求职障碍(《武汉晨报》)。

    求职难,这是眼下不争的事实。出现求职难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领域的人才供过于求,一方面是某些行业出现就业歧视。就业歧视种类很多,如户籍歧视、乙肝歧视、性别歧视等。还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对五官也提出了要求,因而催生了一些“人造美女”和“人造帅哥”。就业歧视属于人为制造社会不公平,因而有专家建议建立就业歧视审查机制。然而,整容求职不仅与此背道而驰,而且是一种自我歧视。

    不可否认,有些招工单位属于 “外貌协会”的,比如银行等服务行业,但并非所有用人单位都属于“外貌协会”。为了求职而刻意在自己脸上“动刀”,这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你属于“外貌协会”的,你看不起俺无所谓,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这才是一种求职自信。俺有真才实学,还怕求职不成?令人遗憾的是,整容求职不是个案,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报道称,趁找工作前去整容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武汉协和医院整形美容科刘嘉锋博士介绍,大学生占整容大军的三成,且人数以10%的增速在逐年攀升。求职靠整容,这显然是一种悲哀。

    (毛开云)

    谁来挽救孩子们卑微的理想

    北京男子燕兆时为了200多名孩子不至于失学,辞去航天工程师之职,成了一所濒临解散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当燕兆时问五年级同学的理想时,孩子们回答是当啤酒推销员、保镖和清洁工。燕兆时称,他们和城市孩子原本没有不同,但由于环境问题,他们不敢有过高理想(《京华时报》)。

    如果我们认同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说法的话,那么,孩子们有这样的理想也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毕竟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有人来做。而且,有人也许会说,做啤酒推销员、保镖和清洁工没有什么不好,毕竟,要想在这些方面做得优秀,也需要掌握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勤学苦练。况且,如果做得好,也有希望从中获得较高的回报——就连有编制的清洁工,不也有硕士专业的人才挤破了头都想挤进去吗?

    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工作或许没有理论上的“贵贱”之分,但现实中确实有“高低”之别。我们当然不能嘲笑或轻视任何一种理想,但无论是从收入水平还是社会地位上来看,这三种职业都赶不上企业家、科学家或者政府官员。孩子们的理想,很多时候更多的不是基于对自身潜质的理性思考而作出的判断,而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想象。但是,当想象的翅膀遭遇现实的束缚,过早地让孩子们向现实屈服时,该是怎样一幅悲哀的图景呢?

    (张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