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检察专刊 第三版

人大代表为何点赞生态环境检察室?

  • 日期:20180905
  • 作者: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生态公益诉讼中如何破解线索来源难、生态修复难的问题?如何通过跟踪监督确保环境治理效果?

    8月22 日,淄博市博山区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安徽全国人大代表团的 21名代表,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公益诉讼视察活动,实地观摩博山检察机关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果。

    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以生态环境检察为职能的派驻检察室,生态环境检察室成立于2015 年。自成立以来,检察室通过一线办案、警示教育、告诫约谈,极大提高了外来游客和本地群众的护林防火、生态保护意识。2017年以来,共办理环境污染类案件8件12人,办理环保、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案件10 件,通过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开展环境污染整治6 件。在生态环境检察室的贴身保护下,其中仅原山林场2017 年火险事故数量同比就下降了近一半,周边村集体侵占国有林地、林木的现象也基本绝迹。

    一副副照片、一本本案卷、一件件实物,代表们在检察室的每一处工作区流连徜徉,并随时提出心中的疑问。

    “检察室就是办案部门的两只眼睛和两条腿。”当有代表问起在公益诉讼工作中,生态环境检察室如何实现与办案部门全程对接时,检察室主任郇文静介绍说,为了破解生态公益诉讼线索来源少、跟踪治理难的制约问题,生态环境检察室采取“派驻+巡回”的监督模式,案前广泛线索收集,案后跟踪监督治理。先后在乡镇社区聘任28 名检察联络员,并定期走访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及各大林场、河道、排污企业,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访谈、实地勘察检测,从中拓展监督线索来源。为了使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生态环境检察室通过对以往办理刑事案件“补植复绿”的实践,针对公益诉讼跟踪监督修复,探索出原地到异地修复、从林地到水域修复、从原状修复到替代性修复的多元化模式。

    2017 年以来,博山区“蓝繁”天数达268 天,同比提升 17% , PM2.5 浓度同比改善15.4% 。如何让美丽的山水之城山水长青,生态环境检察室的检察官们用忠诚和汗水给出了答案。

    在参观结束后的座谈交流中,代表们对通过生态环境检察室开展生态公益诉讼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员齐玫说:“没想到检察工作能和生态环保联系起来。通过所听所看,让我了解到检察机关通过设立生态环境检察室,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守护绿水青山的巨大作用,这种创新值得称赞!”

    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