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人文周刊

家风只在点滴间

2019-04-22 作者: 何亚兵 来源: 农村大众报
  何亚兵

  关于家风,我更感兴趣的是家风背后的故事,特别是传承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如何得到后人认同的?看多了才发现,所有的家风都是行走在先人一点一滴的言行里,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春风化雨并暗香飘远的。
  父亲虽然学历不高,但在村子里也算是文化人。他除了爱看书,平时与别的村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要下地劳动,一样要为着生计犯愁。在我初上学领回几本崭新的教材后,父亲给予了一句忠告:“敬惜字纸”。我似懂非懂,不过慢慢从父亲的言行中就理解了。那时,父亲会特意找出一种暗黄色的牛皮纸,帮我将新书包好封皮,并且告诫我一定要爱惜书本,不能乱涂乱画,更不能损坏甚至丢弃。
  慢慢地,我开始有了看书的兴趣,父亲珍藏的书柜向我打开了大门。翻看着这数百本保存了几十年的书籍,才真正明白父亲的意思。那些书无论新旧,无不保存得很好,一些损坏的地方都被精心修补过,书里很少有涂画的痕迹,即使需要备注也是夹杂着纸片标注着,或是工工整整地在空白处旁注着。突然想起,以前父亲常在农闲的时候“补书”。他挑出那些损坏的书籍,根据大小将一种厚厚的白纸裁剪得宜,然后利用胶水(早年间是糨糊)、针线等将破旧的书籍休整干净,有些破损比较多的地方,还特意用钢笔将缺页文字补写完整,最后才拿起毛笔将书名一笔一画地誊写在封皮上。那种摩挲书籍的郑重,那种修补好后的满足,足以让他的孩子渴念探寻书籍的奥秘。
  很多年后,我毕业找工作将要离家了,仔细整理自己的书籍,从一年级初入学的教材,到大学省吃俭用买回的旧书,都是封皮宛然,干净整洁,而且一本不少,很有一种成就感。猛然间就想起了父亲当年给予的忠告,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已深深认同并潜然践行。
  因为读过一段私塾,练过一点书法,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很好。那些年每到腊月底,父亲都忙着给村人写春联。父亲总会根据每家的情况来挑选最合适的对联,总是端详着一副副写好吹干,村人来取时,还非常仔细地叮嘱他们哪一副是大门,哪一副是后门或者房门,上联在上贴右边,下联在下贴左边……每一副对联都这样认真挑选、书写,每个人都这样认真告知、叮嘱。我问父亲:“这样不觉得麻烦吗?”父亲说:“春联写好了,一贴就是一年,写好贴好,做事都有劲头了!”父亲总是将最美好的语句和愿望写在村人的春联里,祝福着自己的乡邻们!所以,我并不奇怪,从小到大,总会在路上看到有人很远就和父亲热情地打着招呼。
  父亲不喜欢写那种很受欢迎的“招财进宝”“福禄寿全”等合体字,即使非要写,也只写“春景”这种,在他心里,春联绝不仅仅是一种图个热闹的好彩头,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精神传承。有一年,父亲在我的房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父亲说,这是从私塾回来时,先生送他的临别箴言,一同送的还有一方有着不少划痕的四方墨砚,一套十二本的道光年间线装《康熙字典》。先生的意思很明白,父亲的意思也很清晰:为人忠恕、处世厚道,求知向上、读书明理。父亲写给我,或许在他看来这就是可以传承的一种精神,并希望在这种传递中成为一种可以延续的家风。
  父亲常说,“闲谈勿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要隐恶扬善,本分做人。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从我记事起,就从未看到父亲和村人起过什么争执,都是客客气气的,宁可吃点亏,也不多计较。印象中,他从不说闲话是非,虽没有仗义除恶的行为,却常有助人为善的举动,光是落水儿童就救了有四五个,也从不宣扬。父亲临去世前,总结自己的一生,就是“本分”二字,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在言行点滴中立起家风的好父亲。
  是的,家风只在点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