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要闻 A2

贷款卡到手近两年 没有贷到一分钱

一个养猪专业村的困惑

  • 日期:20100616
  • 作者:记者 李占江 通讯员 胡德民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通讯员 胡德民

    本报记者 李占江

    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高庙村是养猪专业村, 2009年发生的猪病和猪价大跌让该村的养猪业跌入低谷。村民希望通过建养殖小区实现规范化养殖来规避风险。让他们不解的是,尽管从2008 年农行和信用社就到村里大力宣传国家新出台的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并为72户发放了信用贷款卡,但至今全村没见到一分钱的小额信用贷款资金,建养殖小区的愿望依然遥遥无期。

    高庙村有 126 户人家、 468口人,村里的角角落落都盖满了猪圈,只是由于年前的猪病和猪价大跌,现在猪圈里的猪仔少了许多。6月14 日,村支书高希和向记者介绍说,全村年前有78家养猪专业户,肥猪的存栏量最高曾超过4000头,后来有许多养殖户都空了圈。

    尽管如此,村民养猪的热情和信心并没丧失。该村养猪专业户的领头人高希军去年损失了10 多万元,大小猪加在一块死了将近 200头,这两天他又从河北一大型养猪场买进 20 头母猪仔和 50 多头育肥猪仔。高希军说,养猪行业虽然市场有波动,也面临疫病冲击,但总的来说还是赚钱的,“只要养好了,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

    据了解,高庙村虽然家家户户都养猪,但规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一年出栏四五百头的规模大户,也有一年出栏百头左右的散户,猪舍零零散散分布在村里的角角落落,人畜间杂居在一起,一家的猪有了病,往往会很快在村里传染开。

    “制约村里养猪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高希军说,“如果把成规模的养猪大户集中到养殖小区,进行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管理,可以有效规避疾病和市场风险,也可以优化村里的生活环境。”

    实行规模化养殖,这个村曾努力过。2008年秋滨城区大力发展“南兔北禽”工程,区农行也到村里大力宣传国家新出台的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并为72 户发放了信用贷款卡。此后,农村信用社也到村里来宣传惠农政策。有了银行的支持,高庙村群众建小区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在距村子2 里路的盐碱地里规划了占地50 多亩的养殖小区,投资10 多万元通水、通路、通电,实现“三通”。但直到现在,养殖小区也没有建起来。

    说起小区建设搁浅的原因,村民们坦言是资金问题。“建设一个标准化猪舍至少得需要3万块钱,贷款下不来,把猪仔搬进养殖小区实行规模化养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高希和说,为资金的事他没少跑腿,但都没成功。

    为何农行给村里发了信用贷款卡,村民贷款还如此困难?记者就此采访了滨城区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有关负责人。

    滨城区农行的负责人说,当时,滨城区实施“突破堡集”发展战略,农行作为帮扶单位也参与了,“我们主要是提供资金支持,但实际工作中却不能不考虑成本、利润和投资风险。虽然给72 户办理了小额信用贷款卡,但还得一户一户进行信用考察,即便通过了考察,一户的贷款额也不会超过5万元,就算 72 户都贷款,总金额也不过才 300 万元,这还不一定没投资风险。而一个有规模的信用养殖企业至少也需要 200 万元的贷款,无论是从运营成本、企业利润,还是从投资风险来看,银行当然更愿意贷给有信用的规模养殖企业。此外,当时正巧碰上银行外贷资金吃紧,这件事也便不了了之了。”

    信用社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信用社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一直是敞开的,但具体到每个村和每个户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农户贷款业务中,他们一般是采取“公司+农户”、“ 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信用村+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但上述条件都不具备的话,他们也很难为农户提供服务。“ 农信社作为独立企业不能不考虑投资风险。”

    直到现在,高庙村村民还在希望能贷下款、把养殖小区办起来。“国家在小额贷款方面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银行也成天喊着为三农服务,为啥落实起来就这么难呢?” 采访中,不少村民都疑惑:“谁能够给渴望发家致富的农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我们的信用难道就不值 3 万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