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跨”着眼于“融”

积极探索外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路径

2022-12-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莫玉梅 毕纪芹
  
  新文科建设始于2018年。是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明确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标志着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此后,新文科建设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热点。
  那么,新文科的“新”到底指的是什么?2019年5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社评“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新文科的三个主要特征:多学科协同——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融入信息技术——新文科重塑思维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打牢知识塔基。在2019大学校长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提出新文科具有四大元素: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跨学科的交融和融合;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2020年5月,时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的樊丽明撰文提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国际化。显然,新文科的目的在于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在山东威海召开的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正式发布,提出要促进文科专业优化:“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打造文科‘金专’,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引领带动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在这种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大文科理念应运而生,又衍生出大外语的概念。如何让外语专业融入大外语中,实际上就是如何将原有外语专业改造升级为新文科专业。这是摆在每个外语人面前的一份答卷,必须提供自己的答案。当前,我们必须先理解新文科的“新”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有学者提出突“新”、强“跨”、守“文”、显“中”的外语专业建设方针,开拓了新文科建设思路。首先,新文科突出一个“新”字。外语专业的“新”体现在“卓越外语人才”培养上,通过专业交叉与融合,将外语专业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其次,新文科强调一个“跨”字。外语专业要打破专业壁垒,走跨语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发展之路。再次,新文科坚守一个“文”字。外语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让“外语+”固基强本,突出人文性,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新文科还要彰显一个“中”字。外语专业要在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历史机遇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适应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变,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由此看来,外语专业要紧紧抓住“跨”与“融”,探索专业优化路径,实现专业的新文科转向。实际上,在理工院校,要实现文理交叉是很容易的事。比如新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新闻传播学+计算机与新媒体技术,培养出既能从事全媒体信息传播工作,又能从事新闻传播技术、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即使是在理工院校,也不是所有文科专业都适合走文理交叉的道路。新的变革应该基于现有专业、所在学院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现状来看,对青岛理工大学的英语与日语专业来说,文文结合,实现“外语+”,是比较稳妥的专业优化路径。
  首先,英语专业可以做强科技翻译特色,融入传播学系列课程,组合成“英语+国际传播”的新文科建设路径。提出这条路径的现有基础在于:一是符合国家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实现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变,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二是符合英语专业“通人文、懂科技、擅翻译”的培养特色;三是符合科技翻译这一本硕一体化特色培养方向;四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新闻传播学师资,可以开设传播学方面的课程;五是已着手建设校企翻译实践平台,引入专业的翻译机构或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翻译实践教学能力。
  其次,日语专业可以进一步强化文科专业的人文属性,融入社会工作专业的人类健康/养老模式方向的系列课程,构建“日语+社会工作”的文文结合路径。构建此路径的现有基础在于:一是符合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情,健康养老成为社会关注重点,急需专业人才;二是目前与日语专业有国际交流合作的几所日本高校设有社会学专业,在日本的专业排名较为靠前,再加上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较长,在健康养老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三是日语专业教师都有日本留学、访学或工作的经历,还有两位教师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熟悉日本社会文化,可以开设有关社会学方面的双语课程;四是同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有专门从事健康养老研究的师资,可以开设有关健康养老方面的专业课程。
  外语专业向新文科专业的转型任务是艰巨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需要在前行中慢慢摸索,认真总结反思,踔厉奋进;也需要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其他高校的建设经验,蹚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莫玉梅 毕纪芹
  
  新文科建设始于2018年。是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明确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标志着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此后,新文科建设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热点。
  那么,新文科的“新”到底指的是什么?2019年5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社评“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新文科的三个主要特征:多学科协同——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融入信息技术——新文科重塑思维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打牢知识塔基。在2019大学校长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提出新文科具有四大元素: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跨学科的交融和融合;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2020年5月,时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的樊丽明撰文提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国际化。显然,新文科的目的在于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在山东威海召开的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正式发布,提出要促进文科专业优化:“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打造文科‘金专’,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引领带动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在这种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大文科理念应运而生,又衍生出大外语的概念。如何让外语专业融入大外语中,实际上就是如何将原有外语专业改造升级为新文科专业。这是摆在每个外语人面前的一份答卷,必须提供自己的答案。当前,我们必须先理解新文科的“新”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有学者提出突“新”、强“跨”、守“文”、显“中”的外语专业建设方针,开拓了新文科建设思路。首先,新文科突出一个“新”字。外语专业的“新”体现在“卓越外语人才”培养上,通过专业交叉与融合,将外语专业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其次,新文科强调一个“跨”字。外语专业要打破专业壁垒,走跨语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发展之路。再次,新文科坚守一个“文”字。外语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让“外语+”固基强本,突出人文性,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新文科还要彰显一个“中”字。外语专业要在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历史机遇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适应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变,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由此看来,外语专业要紧紧抓住“跨”与“融”,探索专业优化路径,实现专业的新文科转向。实际上,在理工院校,要实现文理交叉是很容易的事。比如新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新闻传播学+计算机与新媒体技术,培养出既能从事全媒体信息传播工作,又能从事新闻传播技术、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即使是在理工院校,也不是所有文科专业都适合走文理交叉的道路。新的变革应该基于现有专业、所在学院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现状来看,对青岛理工大学的英语与日语专业来说,文文结合,实现“外语+”,是比较稳妥的专业优化路径。
  首先,英语专业可以做强科技翻译特色,融入传播学系列课程,组合成“英语+国际传播”的新文科建设路径。提出这条路径的现有基础在于:一是符合国家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实现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变,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二是符合英语专业“通人文、懂科技、擅翻译”的培养特色;三是符合科技翻译这一本硕一体化特色培养方向;四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新闻传播学师资,可以开设传播学方面的课程;五是已着手建设校企翻译实践平台,引入专业的翻译机构或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翻译实践教学能力。
  其次,日语专业可以进一步强化文科专业的人文属性,融入社会工作专业的人类健康/养老模式方向的系列课程,构建“日语+社会工作”的文文结合路径。构建此路径的现有基础在于:一是符合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情,健康养老成为社会关注重点,急需专业人才;二是目前与日语专业有国际交流合作的几所日本高校设有社会学专业,在日本的专业排名较为靠前,再加上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较长,在健康养老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三是日语专业教师都有日本留学、访学或工作的经历,还有两位教师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熟悉日本社会文化,可以开设有关社会学方面的双语课程;四是同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有专门从事健康养老研究的师资,可以开设有关健康养老方面的专业课程。
  外语专业向新文科专业的转型任务是艰巨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需要在前行中慢慢摸索,认真总结反思,踔厉奋进;也需要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其他高校的建设经验,蹚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