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管理学院聚力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1-11-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丹妮

  山东管理学院将实践和理论学习进行有机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实化的教育互动,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系统化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山东管理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实施了《山东管理学院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培养劳动情怀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学校特色工会背景和悠久发展历史,着力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创新等;强化劳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拓宽学生学习参与渠道,打造省内劳动教育品牌课程;强化学科支撑,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水平。
  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山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劳动课程,并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成为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进行学分化管理,并配备专业的教师团队和相应的劳动教育教材。依托教材开设相关劳动线下课程,积极开发线上课程,与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合作,创新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同时,山东管理学院积极探索实施“思政+劳育”协同育人模式。深挖各门思政课劳动元素,提高课堂劳动育人成效。以研促教,打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校级科研团队,推进构建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劳动育人的“4+1”德育体系。
多元化
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山东管理学院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加强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优化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把建立实践体系、深化专业知识体系和培育知识技能做为弘扬劳动价值、增强劳动底色的有力抓手。人文学院每到假期就举办“五个一工程”劳动精神研学,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学院开发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建立校外教育服务基地,拓宽学生劳动教育渠道。强调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强化志愿服务工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劳动实践。自2020年12月以来,劳动关系学院围绕学校“爱党爱国、崇劳尚能”人才培养理念,多方位多渠道拓展实践育人路径,持续开展丰富的“请跟我来”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建成产学研协同、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践平台。
  重视第二课堂的实践反馈,制订了具有学科和专业特点的公益劳动课的具体实施方案,为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活动搭建有效对话机制,做好第一课堂劳教教育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衔接,不断印证和强化劳动教育理论,使劳动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帮助学生养成劳动思维,培养劳动习惯。
特色化劳动育人文化氛围
  开展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提炼劳动价值的元素,提升大学生劳动价值的认知。将劳动和劳动观念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积极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中引领学生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并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生活实践。
  学院开展校园劳动文化系列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通过举行劳模工匠进课堂活动、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及学习劳动模范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将劳动模范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和奉献专注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学校斥资将校内空置的大片荒地建设成为匠心苑广场,培育“匠心、劳动”的校园文化,让环境育人,达到“润人细无声”的效果,并通过校史、校训、学校精神展现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匠心育人相结合。
  山东管理学院将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营造特色化的劳动育人文化氛围,聚力构建具有山东管理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 王丹妮

  山东管理学院将实践和理论学习进行有机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实化的教育互动,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系统化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山东管理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实施了《山东管理学院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培养劳动情怀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学校特色工会背景和悠久发展历史,着力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创新等;强化劳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拓宽学生学习参与渠道,打造省内劳动教育品牌课程;强化学科支撑,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水平。
  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山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劳动课程,并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成为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进行学分化管理,并配备专业的教师团队和相应的劳动教育教材。依托教材开设相关劳动线下课程,积极开发线上课程,与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合作,创新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同时,山东管理学院积极探索实施“思政+劳育”协同育人模式。深挖各门思政课劳动元素,提高课堂劳动育人成效。以研促教,打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校级科研团队,推进构建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劳动育人的“4+1”德育体系。
多元化
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山东管理学院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加强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优化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把建立实践体系、深化专业知识体系和培育知识技能做为弘扬劳动价值、增强劳动底色的有力抓手。人文学院每到假期就举办“五个一工程”劳动精神研学,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学院开发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建立校外教育服务基地,拓宽学生劳动教育渠道。强调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强化志愿服务工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劳动实践。自2020年12月以来,劳动关系学院围绕学校“爱党爱国、崇劳尚能”人才培养理念,多方位多渠道拓展实践育人路径,持续开展丰富的“请跟我来”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建成产学研协同、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践平台。
  重视第二课堂的实践反馈,制订了具有学科和专业特点的公益劳动课的具体实施方案,为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活动搭建有效对话机制,做好第一课堂劳教教育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衔接,不断印证和强化劳动教育理论,使劳动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帮助学生养成劳动思维,培养劳动习惯。
特色化劳动育人文化氛围
  开展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提炼劳动价值的元素,提升大学生劳动价值的认知。将劳动和劳动观念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积极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中引领学生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并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生活实践。
  学院开展校园劳动文化系列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通过举行劳模工匠进课堂活动、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及学习劳动模范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将劳动模范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和奉献专注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学校斥资将校内空置的大片荒地建设成为匠心苑广场,培育“匠心、劳动”的校园文化,让环境育人,达到“润人细无声”的效果,并通过校史、校训、学校精神展现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匠心育人相结合。
  山东管理学院将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营造特色化的劳动育人文化氛围,聚力构建具有山东管理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