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倩:行业难题“终结者”

2021-11-07 作者: 张春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兆友 张春晓

  “今天产品采出的分析成分怎么样?能不能达到超纯级?”11月5日,德州,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首席主任技师孙一倩正在通过调整不同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进行提高碳酸二甲酯产品质量的测试。
  “碳酸二甲酯是新能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近年来公司在碳酯新能源板块做文章,全力投身延长和丰富乙二醇产品产业链的规划设计之中。”孙一倩告诉记者,碳酯生产工艺是华鲁恒升自主研发的技术,今年国庆期间项目投料运行,开车一天就产出合格产品,5天即产出电池级碳酯产品,创造了多项行业纪录。
  从直接参与开发国内首套单线产能最大的5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设计和投运,到如今在碳酯生产工艺研发上再立新功,28年来,这位巾帼工匠,以科技创新和精湛业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多项化工产业创新成果和技术专利领先世界。
  1993年,中专毕业的孙一倩来到华鲁恒升,成为一名操作人员。近百米高塔,她徒手攀登;千余条管线,她逐一摸清。穿梭在化工装置的“钢铁丛林”中,灰色工作服加安全帽成了“标配”,孙一倩就在这样“硬汉气质”的环境中,完成了从操作工到首席主任技师的蜕变。
  2000年,华鲁恒升抢抓机遇,上马有机胺和DMF生产线。孙一倩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新系统参与项目开发。由于国外企业技术封锁、国内行业壁垒,没有可借鉴的操作经验,投产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困难,只有中专学历的孙一倩苦心钻研,晚上,挑灯夜战解析生产流程;白天,行走现场研究投产方案。在她的努力下,首套DMF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她又利用3个月研究出DMF系统操作流程,并积极研发技术革新和优化控制,连续创新发明了十余项操作方案,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稳产高产、节能降耗。仅用5年时间,华鲁恒升DMF装置产能提升到2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DMF制造商。
  善于刻苦钻研,孙一倩是公司公认的行业难题“终结者”。从2010年开始,华鲁恒升开始上马乙二醇项目,作为煤制乙二醇工业化生产技术骨干,十余年间,孙一倩不仅直接参与开发国内首套单线产能最大的5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设计和投运的全过程,还创造了单套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单位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启动时间短、当日即达到优等品、当月即实现盈利等多项行业纪录。项目运行后,她继续对工艺进行优化创新和技术改造。其中,碳酯工序甲醇回收项目年降低运行成本达9000万元。她还积极推进优化酯化液相循环模式节能降耗,年节约蒸汽消耗20.6万吨,节省费用2360余万元。
  “尽力做到最好”,孙一倩用这样简洁的话来总结自己的工作原则,也将它作为自己创新道路上的导航。
  □ 本报记者 张兆友 张春晓

  “今天产品采出的分析成分怎么样?能不能达到超纯级?”11月5日,德州,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首席主任技师孙一倩正在通过调整不同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进行提高碳酸二甲酯产品质量的测试。
  “碳酸二甲酯是新能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近年来公司在碳酯新能源板块做文章,全力投身延长和丰富乙二醇产品产业链的规划设计之中。”孙一倩告诉记者,碳酯生产工艺是华鲁恒升自主研发的技术,今年国庆期间项目投料运行,开车一天就产出合格产品,5天即产出电池级碳酯产品,创造了多项行业纪录。
  从直接参与开发国内首套单线产能最大的5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设计和投运,到如今在碳酯生产工艺研发上再立新功,28年来,这位巾帼工匠,以科技创新和精湛业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多项化工产业创新成果和技术专利领先世界。
  1993年,中专毕业的孙一倩来到华鲁恒升,成为一名操作人员。近百米高塔,她徒手攀登;千余条管线,她逐一摸清。穿梭在化工装置的“钢铁丛林”中,灰色工作服加安全帽成了“标配”,孙一倩就在这样“硬汉气质”的环境中,完成了从操作工到首席主任技师的蜕变。
  2000年,华鲁恒升抢抓机遇,上马有机胺和DMF生产线。孙一倩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新系统参与项目开发。由于国外企业技术封锁、国内行业壁垒,没有可借鉴的操作经验,投产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困难,只有中专学历的孙一倩苦心钻研,晚上,挑灯夜战解析生产流程;白天,行走现场研究投产方案。在她的努力下,首套DMF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她又利用3个月研究出DMF系统操作流程,并积极研发技术革新和优化控制,连续创新发明了十余项操作方案,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稳产高产、节能降耗。仅用5年时间,华鲁恒升DMF装置产能提升到2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DMF制造商。
  善于刻苦钻研,孙一倩是公司公认的行业难题“终结者”。从2010年开始,华鲁恒升开始上马乙二醇项目,作为煤制乙二醇工业化生产技术骨干,十余年间,孙一倩不仅直接参与开发国内首套单线产能最大的5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设计和投运的全过程,还创造了单套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单位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启动时间短、当日即达到优等品、当月即实现盈利等多项行业纪录。项目运行后,她继续对工艺进行优化创新和技术改造。其中,碳酯工序甲醇回收项目年降低运行成本达9000万元。她还积极推进优化酯化液相循环模式节能降耗,年节约蒸汽消耗20.6万吨,节省费用2360余万元。
  “尽力做到最好”,孙一倩用这样简洁的话来总结自己的工作原则,也将它作为自己创新道路上的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