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沙丘》:一夜北风紧

2021-11-01 作者: 王文珏 来源: 大众日报
  《沙丘》剧照
  □ 王文珏

  大观园里起了诗社,才女们面对雪景联诗斗才华。没啥学问的王熙凤被起哄开了第一句,“一夜北风紧”。开的是大实话,大白话,并不太像诗。女孩儿们且笑且安慰她,这句虽粗却不见底下的,正是会做诗的起法,留了不少余地给后人……
  “一夜北风紧”,大概就是《沙丘》的气质。不够好,却已掀开大幕一角,拔起了气势和氛围,故事要素也差不多精要地交代了。作为一个大系列的开场,合格,后面能不能翻上去,愈险愈奇,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沙丘宇宙”,需要后续的多锤定音。
  至于故事和画面的观感——《星球大战》加《权游》。这样说肯定是简单粗暴的,但能让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更好地理解。权力家族间的恩仇绞杀,对于统治、治理世界完全不同观点的博弈,很有权游的筋骨。而恢弘的画面,磅礴的配乐,渺小与浩瀚之间不断切换的视角,又让人没法不去比较星战系列。尤其明明发生在4000年后的宇宙,人类的衣着、生活、搏斗方式,却充满中世纪古典主义——如同古罗马的战士,乘坐在后现代的飞行器里。
  《沙丘》自中美同步上映以来,热度奇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人对原著的推崇。诞生于1965年的同名小说享誉极高,作者弗兰克·赫伯特被称为科幻巨匠。但小说在中国知名度不大,完全比不上更早的《魔戒》或者现代的《冰与火之歌》。且明明是科幻巨著,《沙丘》的科幻感却不强:氛围并不在科技进步带来的恐慌上,故事也不侧重对未来科技的奇绝想象、人与外星世界的交互,或者生物突破改变伦理的迷惘。它负责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类无限循环发展后,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运行结构,以及那些自中世纪已亘古不变的权谋与反抗,信仰与欲望,光明与黑暗。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部很社会、很历史的科幻。
  4000年后的宇宙星空,人类社会如古希腊的联邦分居在不同星球,星球“领主”是那些跟随皇帝征战的家族权贵。他们中,有人奢靡残暴,有人仁爱磊落。沙丘星球,盛产能助力人类星际航行的“香料”,它如同帝国战舰的核燃料,是征服世界的点金指。布满黄沙的枯竭世界被哈科南男爵家族铁腕统治,他以攫取、摧毁为乐,贪婪地吸食沙丘星球原住民的每一滴血汗。厄崔迪公爵是另一种人,“怀仁”,开明,皇帝忌惮他的家族迅速崛起,将沙丘星球作为领地赐予厄崔迪,挑动起两大家族的战争。
  资源之战,权力之战,生存之战。血雨腥风里,16岁的少年,保罗·厄崔迪,作为预言中的拯救者,即将经历整个家族被陷害,父亲被俘惨死的漫漫长夜……在这个一无所有的异乡星球,他能否从一个落难王子,磨砺成长为复仇的王者?
  这样的故事,看起来就很像人类社会史上诸多熟悉的时代,贯穿着种族、文化、人性之间血腥残忍的征伐。而熟悉的历史通感,似乎让人感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如何进化,社会命运的跌宕永远弥漫着相似的悲伤。有些科幻作品能让人在想象中窥见奇异未来,而《沙丘》始终让人在荒凉未来体会到宿命般的过往,史家的厚重、史诗的悲壮感随之而来。
  影片视觉效果一流,堪称许久不见的商业巨制。与星战相比,同样是星系战争,宇宙的不同并不只是飞行器的差异,你飞圆的我飞方的甚至是蜻蜓状的,《沙丘》时空中最瑰丽的,是对现代与原始、古典与科技的融合。寸草不生的荒芜里,人类所居如高山深穴,烈日曝晒下唯有“蒸馏衣”能延长生命;在“庇罩服”的通体保护下,高速子弹不再有威胁,而慢速的匕首却可以寸寸取人性命;巨大到骇人的沙虫如史前巨豸在黄沙下高速穿行,天崩地裂的流沙吞噬一切……这样的组合充满沙丘科幻世界独特的气质,神秘豪华。导演维伦纽瓦是最令人期待的氛围大师,人类在几千年后的列阵、征战,悲伤与告别,在他的光影中庄严浩瀚,却始终恍然若失。
  对“原著党”来说,电影对文学的取舍是高度简洁的。小说里人类为何走到依赖香料航行这一步、分封前的列传都去掉了。它仿佛裁掉了人类进程的景深,以商业片快速集中的姿态直接开战。这也使得电影《沙丘》比文学《沙丘》单薄不少。对95%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把沙丘第一部奉为神作没有必要。结尾的平缓铺垫也没有以起承转合形成完整的冲击,它更像是美剧的第一集,大幕拉开,一切待解。
  片中,帝国女先知暗自谋划疯狂的战争棋局,却又平静地安慰弟子:没关系,我们的计划是以世纪计算的——语气旷世深远。这种姿态的厉害之处,是对后续更宏大激烈故事的期待与想象。
  □ 王文珏

  大观园里起了诗社,才女们面对雪景联诗斗才华。没啥学问的王熙凤被起哄开了第一句,“一夜北风紧”。开的是大实话,大白话,并不太像诗。女孩儿们且笑且安慰她,这句虽粗却不见底下的,正是会做诗的起法,留了不少余地给后人……
  “一夜北风紧”,大概就是《沙丘》的气质。不够好,却已掀开大幕一角,拔起了气势和氛围,故事要素也差不多精要地交代了。作为一个大系列的开场,合格,后面能不能翻上去,愈险愈奇,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沙丘宇宙”,需要后续的多锤定音。
  至于故事和画面的观感——《星球大战》加《权游》。这样说肯定是简单粗暴的,但能让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更好地理解。权力家族间的恩仇绞杀,对于统治、治理世界完全不同观点的博弈,很有权游的筋骨。而恢弘的画面,磅礴的配乐,渺小与浩瀚之间不断切换的视角,又让人没法不去比较星战系列。尤其明明发生在4000年后的宇宙,人类的衣着、生活、搏斗方式,却充满中世纪古典主义——如同古罗马的战士,乘坐在后现代的飞行器里。
  《沙丘》自中美同步上映以来,热度奇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人对原著的推崇。诞生于1965年的同名小说享誉极高,作者弗兰克·赫伯特被称为科幻巨匠。但小说在中国知名度不大,完全比不上更早的《魔戒》或者现代的《冰与火之歌》。且明明是科幻巨著,《沙丘》的科幻感却不强:氛围并不在科技进步带来的恐慌上,故事也不侧重对未来科技的奇绝想象、人与外星世界的交互,或者生物突破改变伦理的迷惘。它负责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类无限循环发展后,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运行结构,以及那些自中世纪已亘古不变的权谋与反抗,信仰与欲望,光明与黑暗。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部很社会、很历史的科幻。
  4000年后的宇宙星空,人类社会如古希腊的联邦分居在不同星球,星球“领主”是那些跟随皇帝征战的家族权贵。他们中,有人奢靡残暴,有人仁爱磊落。沙丘星球,盛产能助力人类星际航行的“香料”,它如同帝国战舰的核燃料,是征服世界的点金指。布满黄沙的枯竭世界被哈科南男爵家族铁腕统治,他以攫取、摧毁为乐,贪婪地吸食沙丘星球原住民的每一滴血汗。厄崔迪公爵是另一种人,“怀仁”,开明,皇帝忌惮他的家族迅速崛起,将沙丘星球作为领地赐予厄崔迪,挑动起两大家族的战争。
  资源之战,权力之战,生存之战。血雨腥风里,16岁的少年,保罗·厄崔迪,作为预言中的拯救者,即将经历整个家族被陷害,父亲被俘惨死的漫漫长夜……在这个一无所有的异乡星球,他能否从一个落难王子,磨砺成长为复仇的王者?
  这样的故事,看起来就很像人类社会史上诸多熟悉的时代,贯穿着种族、文化、人性之间血腥残忍的征伐。而熟悉的历史通感,似乎让人感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如何进化,社会命运的跌宕永远弥漫着相似的悲伤。有些科幻作品能让人在想象中窥见奇异未来,而《沙丘》始终让人在荒凉未来体会到宿命般的过往,史家的厚重、史诗的悲壮感随之而来。
  影片视觉效果一流,堪称许久不见的商业巨制。与星战相比,同样是星系战争,宇宙的不同并不只是飞行器的差异,你飞圆的我飞方的甚至是蜻蜓状的,《沙丘》时空中最瑰丽的,是对现代与原始、古典与科技的融合。寸草不生的荒芜里,人类所居如高山深穴,烈日曝晒下唯有“蒸馏衣”能延长生命;在“庇罩服”的通体保护下,高速子弹不再有威胁,而慢速的匕首却可以寸寸取人性命;巨大到骇人的沙虫如史前巨豸在黄沙下高速穿行,天崩地裂的流沙吞噬一切……这样的组合充满沙丘科幻世界独特的气质,神秘豪华。导演维伦纽瓦是最令人期待的氛围大师,人类在几千年后的列阵、征战,悲伤与告别,在他的光影中庄严浩瀚,却始终恍然若失。
  对“原著党”来说,电影对文学的取舍是高度简洁的。小说里人类为何走到依赖香料航行这一步、分封前的列传都去掉了。它仿佛裁掉了人类进程的景深,以商业片快速集中的姿态直接开战。这也使得电影《沙丘》比文学《沙丘》单薄不少。对95%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把沙丘第一部奉为神作没有必要。结尾的平缓铺垫也没有以起承转合形成完整的冲击,它更像是美剧的第一集,大幕拉开,一切待解。
  片中,帝国女先知暗自谋划疯狂的战争棋局,却又平静地安慰弟子:没关系,我们的计划是以世纪计算的——语气旷世深远。这种姿态的厉害之处,是对后续更宏大激烈故事的期待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