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武术教育融入校园的路径

2021-05-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郑兆瑞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到推进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等进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智慧。作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武术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谦虚内敛、中正和谐的品质等文化特质,必将服务于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积极探索武术进校园的路径,核心思想是“习武明理”,重塑“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武术身体文化符号,将武术体育属性的健身价值与文化属性的精神价值融为一体,在教授武技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
  回归武术的根本——攻防技术
  武术流派过于倚重套路,忽略本质的技击,导致武术文化萎靡。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勇武有为,厚德载物”的传统尚武精神,在新时代,应进一步融入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武术攻防技术的缺失,是加剧当代武术文化衰微的主要因素。传统武术是武术的根,“根深才有叶茂”。因此,在学校武术的教学中,针对不同拳种的教学要努力做到“完成动作和攻防实用技术”的统一,以及加强对练等,才能真正使武术在校园“落地生根”,这也是保护传统武术最行之有效的举措。当传统技法回归后,拳派的功法、经典套路、演练和实用格斗等才具有生命力。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创编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突出传统武术的攻防技术,成为武术融入校园的有力抓手。
  探索教育心理——兴趣主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培养兴趣的过程。只有兴趣引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愿意参加武术活动,体验武术活动的乐趣,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让学生了解武术文化内涵。在武术教学中,精彩的武术技术展示,让学生有练习武术的激情和欲望,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武术的练习兴趣。武术对抗和实用招法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因此,需要改革原来以封闭式武术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以开放式实用格斗技术为核心,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迅速掌握技能并产生积极正向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项武术体验活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了解武术文化,规划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科学合理设计方案,激发学生兴趣。山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山东分联盟牵头单位、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会长单位,在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引领山东省“武术进校园”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中采用的混合式、情境式及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元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习武兴趣,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教学基地“东营胜利一小”录制的大课间武术操《旭日东升》获“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三等奖。
  改变武术教学观念——变难为易
  以往的武术教学内容复杂,难学难练,教学的顺序往往从基本功开始,基本动作组合、完整套路、对练等。单单基本功中包括弓、马、仆、虚、歇等5种基本步形;正踢、侧踢、里合、外摆等基本腿功,腰弓包括下腰、抛腰、甩腰、涮腰等。依以往武术教学的顺序,这套基本功练习要想有点模样至少要一两年。学习武术的“长周期”和“低效率”极难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的“快节奏”,应该拆除阻碍学习武术的藩篱,使每一个零基础的人也能“一学就会,即学即用”。只有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给学武者直观、清晰、明确的认知,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兴趣,帮助习练者建立掌握这门技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继续学习开好局。这就需要我们彻底改革固有武术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武术教学,使“学生喜欢武术运动、积极参与武术运动”,增强武术锻炼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挖掘武术文化属性——精神价值
  中华武术,历来崇尚未曾习武先习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君子自强不息、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理念,教育习武者如何去遵循社会规范;历代儒家士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充分利用武术的“意志力”生产功能,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升应对挑战能力、抗挫折能力,消除负面心理情绪障碍,感受喜悦与成功。充分运用武术的精神价值化育功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自我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利用传统武术文化精神价值的教育属性,重塑学生潜在的、心性觉悟的内生化目标驱动机制,激励、引导,孵化、催化,扩展、强化武术教学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教学效果方面的溢出效应。“齐鲁武术文化传承基地”是依托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和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于2019年7月获批的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该基地围绕齐鲁区域文化特色,致力于齐鲁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为传承齐鲁武术文化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
  课程思政作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武术丰富的教育内涵通过武术课程来完成。通过武术教学课内外的行为规范,传递武术技艺、知识、理念和文化价值,无疑对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形式与内涵的双重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郑兆瑞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到推进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等进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智慧。作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武术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谦虚内敛、中正和谐的品质等文化特质,必将服务于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积极探索武术进校园的路径,核心思想是“习武明理”,重塑“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武术身体文化符号,将武术体育属性的健身价值与文化属性的精神价值融为一体,在教授武技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
  回归武术的根本——攻防技术
  武术流派过于倚重套路,忽略本质的技击,导致武术文化萎靡。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勇武有为,厚德载物”的传统尚武精神,在新时代,应进一步融入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武术攻防技术的缺失,是加剧当代武术文化衰微的主要因素。传统武术是武术的根,“根深才有叶茂”。因此,在学校武术的教学中,针对不同拳种的教学要努力做到“完成动作和攻防实用技术”的统一,以及加强对练等,才能真正使武术在校园“落地生根”,这也是保护传统武术最行之有效的举措。当传统技法回归后,拳派的功法、经典套路、演练和实用格斗等才具有生命力。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创编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突出传统武术的攻防技术,成为武术融入校园的有力抓手。
  探索教育心理——兴趣主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培养兴趣的过程。只有兴趣引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愿意参加武术活动,体验武术活动的乐趣,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让学生了解武术文化内涵。在武术教学中,精彩的武术技术展示,让学生有练习武术的激情和欲望,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武术的练习兴趣。武术对抗和实用招法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因此,需要改革原来以封闭式武术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以开放式实用格斗技术为核心,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迅速掌握技能并产生积极正向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项武术体验活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了解武术文化,规划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科学合理设计方案,激发学生兴趣。山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山东分联盟牵头单位、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会长单位,在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引领山东省“武术进校园”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中采用的混合式、情境式及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元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习武兴趣,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教学基地“东营胜利一小”录制的大课间武术操《旭日东升》获“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三等奖。
  改变武术教学观念——变难为易
  以往的武术教学内容复杂,难学难练,教学的顺序往往从基本功开始,基本动作组合、完整套路、对练等。单单基本功中包括弓、马、仆、虚、歇等5种基本步形;正踢、侧踢、里合、外摆等基本腿功,腰弓包括下腰、抛腰、甩腰、涮腰等。依以往武术教学的顺序,这套基本功练习要想有点模样至少要一两年。学习武术的“长周期”和“低效率”极难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的“快节奏”,应该拆除阻碍学习武术的藩篱,使每一个零基础的人也能“一学就会,即学即用”。只有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给学武者直观、清晰、明确的认知,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兴趣,帮助习练者建立掌握这门技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继续学习开好局。这就需要我们彻底改革固有武术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武术教学,使“学生喜欢武术运动、积极参与武术运动”,增强武术锻炼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挖掘武术文化属性——精神价值
  中华武术,历来崇尚未曾习武先习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君子自强不息、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理念,教育习武者如何去遵循社会规范;历代儒家士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充分利用武术的“意志力”生产功能,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升应对挑战能力、抗挫折能力,消除负面心理情绪障碍,感受喜悦与成功。充分运用武术的精神价值化育功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自我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利用传统武术文化精神价值的教育属性,重塑学生潜在的、心性觉悟的内生化目标驱动机制,激励、引导,孵化、催化,扩展、强化武术教学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教学效果方面的溢出效应。“齐鲁武术文化传承基地”是依托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和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于2019年7月获批的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该基地围绕齐鲁区域文化特色,致力于齐鲁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为传承齐鲁武术文化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
  课程思政作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武术丰富的教育内涵通过武术课程来完成。通过武术教学课内外的行为规范,传递武术技艺、知识、理念和文化价值,无疑对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形式与内涵的双重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