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高新区为群众解“事结”化“心结”——

民生跟着“民声”走

2020-11-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池塘边,亭台玉立,朵朵小花点缀着繁茂的绿植;池塘内,水质清澈,两眼喷泉喷吐着晶莹的水花。11月5日,站在塘边的砖石地上,日照高新区河山镇茶庵村党支部书记张照龙不介绍这个风景如画的小池塘,反倒先卖了一个关子,“你猜,脚下这个地方是个啥?”
群众“烦心事”不再烦
  “这底下是个70立方米的三格式沉淀池,就是我们村的污水处理站。池塘内的水,就是处理后的水。”不等记者猜,张照龙就先笑着揭晓了谜底,“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排入沉淀池后,经沉淀、发酵、过滤等处理后排到氧化塘,也就是这个小池塘内,然后经进一步绿色分解、曝气氧化,最终可以实现无害排放。”
  建设沉淀池、铺设管道、建设氧化塘,今年3月份,这个为期20天的小工程完工后,池塘周边的住户拍手叫好。“你可不知道,这池塘以前是个臭汪塘,村民把垃圾都往里面推,为这事周边住户没少投诉抱怨。现在,这里成了大家都爱来的小公园,村民都说村里这事办得好。”张照龙感慨,“民生实事办得好,群众自然怨言少。这两年村里修了路、治理了门前河、进行了雨污分流,群众生活舒心了,矛盾纠纷也少了,我们茶庵村现在是‘无讼、无案、无访’的社会治理示范村。”
  茶庵村的变化,在日照高新区不是个例。日照高新区工委委员、河山镇党委书记王海洲认为,“为民办实事是解决群众心结的良方。”
  记者了解到,为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今年,日照高新区民生跟着“民声”走,在认真梳理归纳群众近年来通过政务服务热线以及来信来访等方式提出的有关民生领域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以及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修路、治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热点问题解决,纳入了今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日照高新区已治理“门前河”13条,汪塘22座,清理疏浚镇级以上河道6条16公里;再有十天左右,区内48个村庄就能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镇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投入运营。“村村通”建设,先后投入2亿元,创了历年投资之最。目前,已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条33.3公里,实现穿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全覆盖,完成了41个村“户户通”建设。以“小家美”促成“乡村美”,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已完成美丽庭院创建860户,完成改厕6415户。除搬迁村外,改厕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随着全域雨污分流以及村村通、户户通的逐步实现,群众期盼变成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家门口变化”,今年,河山镇民生领域群众投诉、举报量随之明显减少,今年更无一起越级访和大规模集访。与去年相比,河山派出所警情同比下降36%,行政案件同比下降45%,刑事案件同比下降73%。
多元调解化解心结
  矛盾纠纷大事化小、信访积案有效化解,也是案件骤减的重要原因。在河山综治中心,综治、司法、信访、纪委、妇联、法律服务所、心理咨询室集中办公,按照“四室一网一平台”要求,实现了一站式接访、一站式服务,以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四调联动,访调、诉调、警调、检调的四调对接。至目前,往年的信访积案已全部完成化解。“既为群众解难题,又为群众解心结”,河山镇党委副书记甄华伟认为,这是河山镇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积案化解的“法宝”。
  “部分群众因信访问题或者矛盾纠纷等,容易认死理、钻牛角尖,接待沟通困难,导致长期越级上访、缠访闹访。”去年起,河山综治中心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采用政府购买社会专业服务的形式,邀请有15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秀英进驻。一年来,林秀英将心理咨询引入接待群众来访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引导启发,减少信访人的心理对抗,为平稳化解矛盾纠纷创造了条件。
  在调解队伍中,还活跃着一支200余人的“河山大嫂”队伍。“大嫂调解员心思细腻、群众信任,熟悉社情民意,又处在调解最前沿,有着解心结、做调解的天然优势。”河山镇副镇长单艳艳告诉记者,如今,河山“大嫂调解员”每年可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在社情民意掌控、矛盾排查化解、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中建起了一道“温柔而有力量”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