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凝聚“核”动力

山钢集团从求生存、谋发展到迈向高质量

2020-05-28 作者: 左丰岐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左丰岐
   本报通讯员 周传勇 褚慧娟

  4月份,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成功生产出被称为中厚板“皇冠”的液化天然气储罐用超低温压力容器06Ni9DR钢板,实现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济钢与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合作计划投资300亿元的济钢防务项目也进入紧锣密鼓的“招兵买马”阶段。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钢铁新产线生产渐入佳境,一边是转型发展的济钢好消息不断,这就是今天山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
  “几年来,山钢集团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去产能、上项目、搞改革、甩包袱、强党建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实现了由求生存到谋发展的重大转变,现正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表示。
  山钢集团是2008年由原济钢、莱钢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重组而成的山东省最大的国有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成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内部体制机制问题的制约,生产经营连续几年陷于困境。2014年,由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钢价跌到8毛钱一斤的“白菜价”,山钢更是一度深陷亏损泥淖。2015年底,侯军走马上任担任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当时,他就响亮地提出:“山钢的出路在改革、转型、创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转型就没有前途,不创新就没有希望”,紧紧抓住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出了“去产能、上项目、搞改革、甩包袱、强党建”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去产能——最高年产量达1200万吨的济钢于2017年实施产能调整,平稳分流安置近2万名职工,成为我国首家全面关停钢铁主业的千万吨级城市钢厂,创下了国内同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转型后的济钢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业,城市综合服务业”两大主业,以及高端钙基材料深加工、军民融合等产业发力,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47亿元,达到主业停产前产值的一半;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转型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上项目——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是山钢集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施的重大工程,一期工程年产铁810万吨、钢材790万吨,产品覆盖汽车、家电、海洋工程、核电等高端制造业。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全线贯通,作为国内领先的绿色智能精品钢铁生产基地,创造了大型钢铁项目投产即达产达效的新纪录。汽车面板、家电板填补省内空白,产品打入宝马汽车、卡特彼勒等高端用户,产品出口比例超过10%。环保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搞改革——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思想认识、陈旧观念、经济负担关键点位“砍三刀”,企业内改革氛围日益浓厚,市场化意识逐步增强。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权属二级公司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工资决定机制体现了“四不、三突出、三个可以超过”;混改试点工作加速推进;三项制度改革“1+4”、人才体制机制改革“1+5”制度体系、“一院多中心”科技创新体系、“法治山钢”建设……改革,让一个个瓶颈被突破,让企业的活力迸发。
  与此同时,“处僵治亏”“双降双提”稳步推进,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凝聚起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山钢的实力和绩效正在逐步提升,形象不断改善,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由2016年第三梯队“B+”(竞争力优强)、名义排名第26位,跃升到2019年第一梯队“A+”(竞争力极强)、名义排名第7位。2018年经营绩效创历史新高,实现利润总额70亿元。2019年实现利润总额64.77亿元,在行业内处于较好水平。今年疫情突发,在一季度钢铁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山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幅6.66%,盈利能力保持较好水平。
  “新旧动能转换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核心就是高质量发展,这是几年来的深刻认识。”侯军表示,“下一步,山钢在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的选择与实施,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升上,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加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以此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据了解,山钢集团已启动新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推动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发展方略,提出到2022年,力争进入世界500强,打造利润过百亿的钢铁强企,初步形成“高科技企业”品牌形象。其中,“数智山钢”作为钢铁产业生态圈内连接各要素的关键支撑,山钢集团已携手德勤公司启动信息化优化提升顶层设计项目,全力推进“数智山钢”建设,打通要络经脉,实现智慧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