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加盟,理事会治理,滨州医学院——

创新产教融合 引领特教发展

2019-12-05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王朝荣 吕海波
    本 报 记 者 王原

  11月22日至23日,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暨“泰山学术论坛——听力与言语康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新进展专题”在烟台举行,聚焦探索特殊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引领“大康复”建设和发展迈向一流,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聚拢顶尖复合人才提升治理效能
  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理事会的成立,不仅吸引了两名院士的加盟,更把60余位国内外特殊教育与康复领域的顶级专家聚集在一起,把校地、校企和社会各界联合在一起,共同推进残疾人教育康复事业的发展。
  “高校成立理事会,最大的效能应该是聚拢人才,壮大智库。”理事长孙喜斌说,“特殊教育理事会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海潮效应’,既吸引到国内外顶尖大咖为学科把脉定向,又吸纳了一批国际人才助力教学科研,同时汇聚基层一线的企业机构落实转化应用。理事会将探索新形势下产教融合的新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以学院为中心,以各类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相关及残联等单位为支撑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实行理事会治理,是滨州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两年,学校先后在药学院、康复医学院建立理事会制度,探索了高校开门办学、社会力量监督管理的治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此次特殊教育学院理事会人才层次高,融合力度大,将进一步助力“大康复”教育管理体系健康发展。
“教研医产”联动培养
提升教改效能

  泰山学者、滨医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研究院带头人郑庆印教授认为,医学院校应当更充分地挖掘医教结合和临床方面的优势,增加和预防、治疗相关的教学,融入大康复事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康复学系刘巧云教授说:“现在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从肢残、视障、听障,延伸到中重度的自闭、智障等等,而在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方面,迫切需要细分领域、精准施教,既要有大类课程,也要有核心专业课。”山东省盲人协会副主席朱清毅建议,高校人才培养要和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吻合起来,尤其是进入5G、机器人、大数据时代,要在教学科研方面作对接引领,多产出类似于国家标准的成果,多参与国家标准类的制定。
  同时,专家们认为,以滨医样本为依托,研究好、发展好“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滨医特殊教育学院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院长曹同涛表示:“目前在学校层面,已着手组建学科建设办公室,开展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研究工作,同时成立康复学部,统筹全校大康复学科体系构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推进产教融合转化提升服务效能
  参加本次“听力与言语康复”泰山学术论坛的康之声听力集团,向滨州医学院捐助了远程会诊室。“这个会诊室可以将高校、康复机构、医院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听力学研究和专业知识快速传播。”集团创始人、CEO李旭东说。北京拓尔隔音技术有限公司则为滨州医学院规划建成7个专业声学房间,并成立拓尔视觉言语康复科研基金。
  一优(发挥临床医学优势)两特(突出特殊教育与康复特色),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滨医确立的发展格局。实现产教融合“双向赋能”链条式培育机制,是高校释放服务新效能的必然路径。
  与校外产教融合转化相呼应的是,学校内部也正在筹划从机构改革与平台建设上深度挖潜。强化科研部门在技术开发、转让、咨询与服务的管理职能;增设国际合作交流处,加强外事工作指导、协调和归口管理;设立医养健康产业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