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临淄

临淄区金岭中心校建设“民族文化大课堂”——

让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018-12-05 作者: 刘磊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磊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范志敏

  11月22日,在临淄区金岭回族镇中心小学版画工作坊,十几个学生正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刻制版画,她们手握刻刀,起落有致,不一会,一幅幅版画作品就呈现在眼前,有的表现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有的表现齐文化蹴鞠,尽管题材丰富多彩,但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临淄区金岭回族镇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教育资源,但是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出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是该镇中心校领导班子一直思索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金岭中心校率先从建设“民族文化大课堂”入手,将民族文化融汇成一场幸福的课堂盛宴,创造性地开设了书法、盘画、版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课程,新学期,又将中医药、茶道、国画、戏曲等国粹进校园、列入本学年的重点工作,异彩纷呈的校本课程给了学生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
  “在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不仅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金岭中心校校长赵世波说。
  除了“民族文化大课堂”,金岭中小学又将目光转向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将押枷、珍珠球、高脚马、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充满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阳光大课间,板鞋竞速、竹竿舞、滚铁环、蹴鞠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孩子们或神情专注,或配合默契,完全沉浸在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之中。传承、开发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体育,不仅拓展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据了解,2017年,金岭中心校又与齐鲁武校签约实施项目管理,将传统武术项目融入到体育教学,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事业。
  在信息化时代,民族文化要想真正“火起来”,离不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金岭回中的机器人工作室,学生通过电脑编程熟练地操控制机器人书写毛笔字“民族团结”、激光雕刻民族舞蹈、智能分拣等。现在,机器人、机械臂、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名词,开始进入金岭回族镇中小学课堂了。
  2014年,金岭中心校率先在全区成立了第一家创客工作室,并设立3D打印工作室,使“创新教育”与“民族元素”有机融合起来,以科技的手段展现民族风情、以民族元素为载体展示科技创新。2017年,金岭中心校又与深圳越疆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成立智慧创客工作室和智慧物流实验室,小学四五年级和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全员开展机械臂课程,将“创新教育”与“民族元素”的融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也为未来更加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创建、特色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文化,将进一步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赵世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