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发家致富,不能以污染家乡的山山水水为代价”——

老陈两迁养猪场

2018-12-05 作者: 于向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李玉亮

  11月28日上午,在莱芜市雪野旅游区茶业口镇大深山养猪场,济南采购商赵先生正忙着督促工人往车上装肉。“这次订购了500斤,平均每斤合30多元。”赵先生说,“每斤有二三十元的利润呢。”
  大深山养猪场占地100多亩,位于南嵬石村南近1.5公里处。连绵的养猪大棚分外干净,满眼是膘肥体壮的莱芜黑猪。场长陈理业告诉记者,根据市场行情,一般生猪只能保本,而他养殖的黑猪每头利润在300元以上。
  “能有今天的成绩,多亏了两次搬迁,尽管每次搬迁都不容易!”陈理业感慨地说。
  陈理业今年49岁,1989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面对家里“能吃饱肚子,却没钱花”的窘境,他便跟着乡亲去淄博打工。“一月二三百元,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我不想这样过下去。”
  1995年,不甘于现状的陈理业决定回乡创业“从10多头发展到50多头吧,一年净利润1万多元。”陈理业回忆。
  但赚钱并没有让他高兴太久,因为自己养猪给周边村民特别是邻居的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一进冬天我和邻居家的南墙上都爬满了苍蝇。夏天就更不用说了,臭味、噪音让人受不了。”这让陈理业很是为难,“尽管左邻右舍顾及面子不说咱,但咱赚钱让大家跟着遭罪,这不应该啊!”
  于是,2000年,陈理业在村南200米处租赁了10多亩土地重新建了养猪场,养猪规模逐渐达到了200多头。“饲养莱芜黑猪周期太长,我这样的小养殖户资金压力太大。新建养猪场后,我还是上了长白条猪,见效快。”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陈理业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南风一吹,猪粪尿的味道“臭飘”全村,特别是喂食时,200多头猪的嘶叫声让人头疼。
  对陈理业来说,2006年既是难过的坎儿,也是难得的机遇。当年,“蓝耳病”在全国暴发,他养的300多头猪全部死亡,亏损10多万元。“这些年我经历的生猪疫病和市场价格暴跌就有五六次,很多时候都想放弃了。但我就爱这一行,没办法。”
  接二连三的“教训”让陈理业终于明白,养殖必须走“绿色养殖”“生态养殖”的路子。这一年,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搬迁,在村南大山深处租赁了100多亩山坡地,逐步建起了10多个高标准的养猪大棚,养猪规模也迅速扩大到了3000多头。
  环境污染是养猪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像老陈这样的猪场每天排粪尿污水可达30—50吨。为此,在建设养猪场的同时,他同步建设了化粪池、除臭装置等除污设施,仅这一项,投资就近80万元。
  以此次搬迁为契机,陈理业走向了转型发展道路。他专注于养殖莱芜黑猪,并彻底抛弃了配合饲料养猪的方法,开始探索回归农家传统的“绿色”土法养猪,在整个育肥期内,坚持3顿全部喂养玉米、小麦、豆饼以及花生秧。同时又投资5万多元从南山引来山泉水,生猪的生长周期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10个多月。
  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再加上生态养殖,让陈理业的生猪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现在咱们养殖场已在莱城、济南、泰安、淄博开了20多家专卖店,产品一直卖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