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朱山村从吃水用瓢舀到大棚连片、果蔬飘香——

外来媳妇吃水记

2018-12-05 作者: 于向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赵 冰 高明

  缺水,曾让莱芜市钢城区里辛街道前朱山村的村民尝尽了苦头。
  4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秦宝昌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村里只有村北3口井有水,村民为了吃水,都得早早地起来,担着扁担去挑水,住在村南头的人,甚至得走一里多路。有一年大旱,3口井都没水了,村民只能跑到村东南的沟里,“一瓢一瓢地舀水喝”。
  喝水都困难,更别提灌溉了。“由于缺水,我们村从祖辈就种花生和玉米这两种抗旱的作物,村民想吃口白面馒头都很难。”秦宝昌说。
  1994年,在村民的积极争取下,市里新建自来水工程的项目落户前朱山村。大家伙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主动去工地干活。当时新建了一个直径6米的大口井,家家户户都接上了自来水。
  喝上了自来水,村民格外高兴和骄傲,前朱山村一下子成了明星村。
  1995年,外村的李红霞嫁到了这个村。出嫁前,就有人警告李红霞,说前朱山村缺水,千万别嫁,“后来一打听,人家都用上自来水了,我就嫁过去了。”
  好景不长,没多久,李红霞就觉得“被骗”了。由于技术差、资金不足,大口井用了一年就干了,自来水工程成了摆设。李红霞和其他村民一样再次遇到吃水难题。
  因为缺水,李红霞家里的院子从来没有种过菜,洗澡更是“奢侈”的事儿。李红霞对那段缺水的日子记忆犹新。
  自来水梦断,让村民备受打击。直到10年后,村里再次争取来了塘坝项目,在庄稼地旁建了一个长10米、宽6米的塘坝,指望这个塘坝雨季存些水,旱季时浇地用。
  没成想,命运再次捉弄了这个村。由于地质条件和资金规模限制,塘坝到了冬季就干了。“第二年就有人在塘坝里面种上了庄稼。”李红霞说。
  这个时期由于没水,村民日子都不好过,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李红霞教育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连口水都喝不上。”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接连出台,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2012年,前朱山村瞄准机会,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再次申请来了水利项目,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村南建了一个南北长180米、东西宽70米的大型塘坝。“打那以后,俺村里的200多亩地都能浇上水了。”
  地有水浇了,喝水的难题还是没解决。2015年,前朱山村利用省级贫困村的政策,再次申请支持,请来专业打井队,在山上山下一口气打了4眼深井,最深的280多米,最浅的也有100多米。
  2017年,前朱山村投资55万元,在山上建了一个能容纳40立方米的大型水塔。一方面接通这几口深井,另一方面接通各家各户,按照地势高低分四路为村民通了自来水,保证家家户户有水喝。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消毒监测和数字控制体系,村民用手机就能交水费。
  李红霞再也不用为喝不上水担心了:“我们村还建立了纯净水站,大家喝上了纯净水。”
  有了水,村里的种植结构立即发生了变化。村民陆陆续续地开始种植草莓、树莓和蔬菜。原本一个靠天吃饭的缺水村,终于战胜了命运的安排,变成了一个大棚连片、果蔬飘香的新农村。村民收入也连年翻番,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最早的163户263人,减少到了3户6人。“届时脱贫不成问题。”秦宝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