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文化路口

2018-11-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小说世情
  □雒宗明

  在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叫文化路的路。
  在济南也有一条,它以历山路为界分为文化东路和文化西路。
  既然叫文化路就肯定与文化有关。
  像济南的文化东路路边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警察学院等高校;在文化西路,路边有山东大学的两个校区,还曾有一所山东最早的大学——齐鲁大学。
  另外,现在路两边还有济南几所有名的中小学和两家大医院。相邻的还有山东最主要的两家媒体。
  在济南的中心城区,论繁华和富有当属泉城路和泺源大街,而论文化谁也争不过文化路——虽然这条路并不算宽。
  像文化路一样,济南的历山路也是一条老路。历山路是济南市区重要的一条南北主干道,它向北已通到绕城高速,向南则通到历山(也就是千佛山)脚下。
  文化路、历山路,这两条路的路口自然就是济南这个城市的一个重要坐标。
  我出生在济南,从小就住在距这个路口不远的地方。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要最少两次经过这个路口。周末和节假日我和家人也常会走到这里。高中住校后来这里才少了点。
  这个路口的西北角是一家存在了多年的大型超市,一年到头人气很旺。东北角有多个门头和餐饮店,它们总是换来换去,开两三年以上就算时间久的。南边的两个角也有几个门头,但远不如北边的热闹。
  这个路口全天都有较大的人流车流。每到高峰,这里就变得非常拥堵,人流和客流就会夹杂在一起。
  人流里有附近居住的老人,他们拖着装满蔬菜和肉蛋的小车,蹒跚而过;有上班的中青年,他们或面无表情或想着心事,匆匆而过;有活力四射的学生,他们三三两两像一群鸟儿,一闪而过。
  正因为这儿人多,有些“特别的人”就特别爱来这里。比方摆小摊的,比方发广告的,比方乞讨的。
  我小时候会特别留意这里的小摊。报摊和彩票摊也就算了,主要是留意小吃摊,像麻辣烫、铁板烧、炸肉串、臭豆腐、烤地瓜之类的,都挺解馋的。
  夏夜,从这个路口的东北角一直往东好长一段路路边,还有夜市。夜市上吃的不多,主要是服装、百货、书刊和各种小玩意儿。逛夜市的人很多,夜市一直持续到深夜。夜市散了,一些小吃摊就摆了上来。和白天的小吃摊不同,夜里的小吃摊是摆上小桌、马扎供人吃夜宵的地方。
  济南的夜间小吃摊主要有两种,一是烧烤,二是米饭把子肉。他们的生意都很好,一直营业到天快亮时。清晨小摊一撤,地上就会白花花得一片狼藉。这时,一些上了年纪的环卫工就立马抡起大扫把打扫卫生。
  这几年,文化路口的小摊越来越少了,夜市也被取消了。有些不舍,但马路确实是比原来宽敞干净了许多。
  文化路口也绝对是散发广告单的好地方,这里不仅人多,而且有文化的人多,有文化的人消费能力自然也不会差。
  散发广告的一开始什么人都有,后来主要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劳动力比较廉价,且形象也比较好。遇到他们发广告,我都会接过来,因为我知道他们挣这份钱不容易。
  乞讨者喜欢这里,也是因为这里的人多,特别是有文化的人多,有文化的人同情心也会更强。
  在这里,我最早见到的乞讨者是严重残疾者或重病号,他们居于路人必经的地方,作磕头状向人乞讨。小时的我看到他们,除了同情,更多的是难受。后来看到媒体上讲,他们中很多是骗人的。
  后来这样的乞讨者就很少了。现在偶尔还有的乞讨者也与过去完全不同。比如有一个老爷爷,他的打扮简朴但很干净,静静地坐路口一角,弹着个土乐器。
  还有一对中年人,男的是位盲人。他们的穿着与其他市民没什么区别。男人一会儿吹着萨克斯,一会儿清唱,女的负责拿着话筒。
  文化路口,我走了十年。十年,它看着我从一个儿童长成一个成人;十年,我也看着它一点点长着变着。十年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济南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这十年,它在我眼里却有着巨大的变化,不只是摊点、广告单和乞讨者。
  比方说,车多了路也宽了,争道的少了礼让的多了,大扫把少了清洁车多了,板着脸的少了微笑着的多了,戴口罩的少了穿时装的多了……
  悠久的历史就有悠久的文化,济南的文化是什么?包容、友善、和谐、好客、守规……还有保守和土气?
  济南的文化有的是一直不变的,有的是在悄悄变化着的,就像这文化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