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法”“德”之间

2018-11-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时尚辞典
    □ 包 涵
  推动历史的磨盘,在依稀之间,梦回那烽烟四起的岁月,偶遇那驱车的老人,在夕阳下与之漫步,在流光中促膝长谈,在那深邃的思想中,找到尘封的答案。
  我脑海中的孔子,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治国理念是“为政以德”。但初任中都宰时,他对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作出了在现在看来近乎严苛的限制,匿名做事、着装奇异、言语惑众、算卦占卜等事,都会惹来杀身之祸。可见,孔子并没有一味地宣传德义,而且史实也证明,孔子的做法确实使中都大治,引来列国纷纷效仿。只是,他的思想和他的行为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
  事实上,孔子的“法治”,只是作为国家管理意义上的做法,并不是国家政治制度中设计的以法治国。也就是说,孔子的“法治”并不是真正以国君命令推行的全国性的制度,而只是一种管理方法。
  相比“法治”,德治更容易理解。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不仅是孔子治国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传统思想的主要政治理论。
  孔子说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他在回答季康子关于“用刑法使国家安定”时,就曾反问道“治理国家怎么能靠刑杀呢”。可见,他对刑法很是反感,他认为,只要国家上层以仁德治国,下层的百姓就会臣服的。
  孔子与卫文子之间有一段对话。
  孔子说:“用礼教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用缰绳来驾驭马,驾马者只需要握住缰绳,马就知道按驾马者的意思行走奔跑。用刑法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不用缰绳而用鞭子来驱赶马,那是很容易失去控制,甚至把驾马者甩下来的。”
  卫文子问道:“既然如此,不如左手握住缰绳,右手用鞭子来驱赶,马不是跑得更快吗?不然的话,只用缰绳,那马怎么会怕你呢?”
  孔子还是坚持说,只要善于使用缰绳,驾驭的技术到家,就没有必要用鞭子来驱赶。
  他的这番理论也引起了历代士大夫乃至统治阶级的深刻思考,虽然在这期间德治的效果不能妄下定论,但这种美好向往和对人人向善的和谐社会的追求,却始终在引导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今天再来看孔子的言行,不能前后相顾也罢,但用他的思想去分析问题,会发现,法治和德治在当下找到了它们的有机结合,用法治保障社会稳定,用德治净化社会风气,这算不算不谋而合。
  孔子的德治思想与现实社会相得益彰,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千年之前流淌的思想之河。它常常不是有形的结果,而是无形的过程;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不是文字表面的那部分,而且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灵动的思绪。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规范着我们的走向,使我们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我们能在不断前进中依然保持一颗纯真、向善、渴望美好的心灵,使我们能在纷繁的世界中,看清自己,看清身边的人,看清这个世界,而不会一味被那日益变化、光怪陆离的世界蒙蔽了双眼。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夕阳下,静静等待着答案,老人沉静了许久,紧闭的双唇微启,倾泻出什么,缥缈如云烟,眼前繁星骤现,化作点点星辰,独留他那沧桑的大笑在耳边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