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区域创新大有可为

2018-09-19 作者: 叶振宇 来源: 大众日报
  □叶振宇

  勇于创新、爱拼敢赢的地方文化,可以通过潜移默化、交流交往等途径,培育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微观主体和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可以为新技术的突破提供一块优质的创新土壤。
  当前,依托地区特点和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新兴技术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新兴技术实现突破创新提供要素支持、功能支撑、环境配合等基础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形成新兴技术实现突破创新的能力和保持持续创新的动态能力。并且,区域创新体系也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为了适应新兴技术培育、孵化和产业化而不断优化调整要素配置、组织方式、主体关系和制度环境,突破传统的思维和运行方式,实现体系改造升级,促进不同主体、不同机构、不同要素、不同行业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不断为新兴技术的突破提供“正能量”。
  其次,区域良好的地方创新文化、制度环境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为新兴技术取得突破提供基础保障。敢于创新、爱拼敢赢的地方文化,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交流交往等途径,培育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微观主体和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可以为新技术的突破提供一块优质的创新土壤。而且,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制度安排可以为新技术实现突破创新提供导向性的激励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敢于突破渐进式创新路径,引导各类支持创新的中介组织和投资机构大胆放弃原有阻碍创新的惯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市场应用的不确定性风险。
  再次,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平台化、网络化、社会化的综合优势,能够为完成新兴技术突破的主体提供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创新实施主体提供互补性资产(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服务等),并通过创新参与者之间互动和协同合作,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加快突破创新速度。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平台经济的基本属性,通过自身网络为新兴技术突破提供人才、资金、市场咨询、链条衔接等资源或服务,在更大范围内动员创新资源参与突破创新,实现高效配置,较快推动新兴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
  最后,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特别是重点研究院所、高校或行业龙头企业),往往是实现新兴技术突破的实施主体或中坚力量。新兴技术的突破需要有关机构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组织大量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和具有前期的技术积累。一般而言,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凭借自身实力难以单独完成这么大的创新任务,也难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性投入。区域创新体系核心主体除了自身实力和创新管理优势之外,更容易整合外部的创新资源参与其中,并通过建立联盟协作、共同开展协同创新项目、共同攻关重大科技专项、进行人才合作培养等方式形成更强大的科技创新超级集团,同时也相对容易获得国家科技专项、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相关政策支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兴技术突破的机制、模式和效果仍有明显差距,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实施一些务实管用的措施,着力解决激励不足、模式僵化、政策不聚焦等问题:
  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的创新利益共同体。围绕《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重点领域,实施差别化、导向性的精准支持创新的政策,有关地区或机构共同组建新兴技术创新联合体、区域创新共同体或产业创新联盟,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社会网络动员各类创新资源共同参与,利用较短时间实现新兴技术取得突破创新。
  利用网络优势,构建超越地域、无边界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跨国跨地区的技术创新交流日益增多,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要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域思维,引入无边界、互联的思路,规划建设连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节点的创新网络平台,与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地方化社会创新网络向外延伸,从中获取外部创新知识和新兴技术信息。
  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地方政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有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区域创新网络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把各创新主体的数据资源打通、串联起来,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让数据成为新兴技术突破的“种子”。另一方面,探索网络化的平台发展模式,将各类创新主体、中介组织、创新平台、孵化空间、产业化载体等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个不同主体互动、共享、合作的平台网络。
  建立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带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机制。在国家层面,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计划突破的新兴技术领域,统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项目,并将区域创新体系列入项目设计和实施之中,让项目相关参与单位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把项目参与单位、参与项目研究实验室(含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主体或平台编织成一个组织有序、高效运作、职责明确、功能完善的创新体系,同时委任若干德高望重的专家或企业家担任创新体系首席专家,充分利用其深厚技术积累或丰富的管理经验,让他们指导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